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工业废水排放为何“防不胜防”?

2010-05-31 09:44:47  

5年前,市人大明确了市区“碧水”目标;5年来,政府每年向河道“砸”进超亿元钱,职能部门也在不懈地努力。可是,市区的不少河道依然发黑、发臭,浑浊不堪,尤其一些中小河道、河段长期属于劣V类,丧失了基本的使用功能。

“还得从治理工厂开始。”业内人士认为,工业废水不仅是河道污染的始作俑者,更是治理的重点。连日来,记者深入椒江百里河、葭沚泾等河道两岸探访,并走访市水环境整治办、市环保局等部门,了解工业废水对河道污染的状况。

厂内环保设施成了“摆设”

“如果将两岸的小工厂都关停,势必影响经济发展,但它们产生的废水或多或少污染百里河。”5月24日,椒江章安街道驻村干部小徐,陪同记者沿河逆流而上,谈到百里河的水质,他始终紧皱眉头。他说:“要不是这几年政府和环保部门抓得紧,恐怕很难保住IIII类水,连农业灌溉也不能。”

岸绿水浊。沿着河道走了数百米,两岸杨柳依依,绿树成荫,与黄而浑浊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百里河是椒北最主要的“血液”。两岸印染企业产生的废水,是这里最主要的污染源。

据椒江环保分局污控科科长金永赏介绍,2005年开始,这些小印染企业进行达标排放治理,对废水进行物化到深化处理,截至去年底,每家企业都上了环保设施。“但是偷排、漏排现象依然防不胜防。”

临近中午,记者悄然进入一家染线工厂,绕到厂房后面,一组环保设施摆在那里,从机器锈迹判断,已经较长时间停止使用了。

“为何不开启呢?”

“要钱的呀。”一位值班工人回答说。

小徐说,这样的一组环保处理设备需要30多万元,当初企业也都乐意投入,但处理一吨污水要花费5至8元,他们的态度就变了。“还是受利益驱使,应该正常使用的设备成‘摆设’。”

小企业排污管直通河道

目前,在椒江洪家上垟桥一带,工业废水没有进入市区截污管道,而是直接排入葭沚泾河道中。虽然环保部门规定所有企业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但是记者发现,许多加工企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将污水直接排到河里。

“要是天气不好,到处飘着恶臭,窗户那是一天都不敢开,太臭了,现在房子空着当仓库,没法住人。”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上垟桥村,问起河水的情况,房屋建在桥头的村民邵文满愁眉苦脸。

站在桥头远远看去,河道的水体基本上没有流动,河面有不少漂浮物,不时传来阵阵臭气。如果不是运输船驶过,船尾拖着稠稠的泥浆波浪,肉眼几乎看不清水是流动的。

随后,记者借口买地砖,走进一家紧靠河岸的瓷砖加工厂。机器正在作切割和磨光作业,产生的混浊黄水通过管道直接排进河里。出加工厂的后门,发现周围还有六七个排污管排列着 (如图),同样直通到河道里。

”你们这样不是污染河水了?”

“别人也这么解决的。你看,这水都这样脏了,也不差我一家。”

一家小作坊就设在桥下,也是加工石料的。当记者指出业主的错误时,他显得不屑一顾。

市水环境整治办主任赵晓夫说,虽然我市规划任务数已全部完成,但上污水处理设施企业数量偏少;由于监管不到位,已上设施企业的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率不高,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后的达标率仍比较低,偷排、漏排现象依然存在。

工业新污染源“混水摸鱼”

“工业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这边企业排污得到控制和达标排放,那边新的企业和产业不断涌现,新的污染源又开始‘混水摸鱼’了。”市环保局一位污控专家说。

记者对上垟村的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洪家这一带,除了一些加工企业外,家庭作坊式的塑料产业蓬勃发展,企业与居民区混杂在一起,要想进行收污、截污及环保处理,非常艰难。

走在村里,一根根排污管直接通到河里。而当地群众似乎把大企业“盯”得很牢。如中东加油站对面的浙江整染厂,以前经常被投诉。临近中午,记者特意进入其污水处理车间观看,工作人员介绍说,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正常,各项指标都达到环保要求。“我们是规范了,但周围这些小加工厂如果也不管起来,河水永远清不了。”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椒江东山至洪家沿河有几十家纱洗和漂染小企业向河道直排污水,而这类企业大都是新近几年冒出来的。同样,黄岩、路桥的一些河道两岸,也或多或少存在污染水直排河道的企业,同时,还有许多拆解户仍在从事场外偷偷拆解,对河道也是威胁。

“我们不能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活便利,任由各种污水排放入河,致使城区河道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牺牲品’。”赵晓夫说。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