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和环保,是两个经常被联系在一起的话题。水业,无疑属于环保行业,尤其是污水处理行业,担负着重要的污染物减排责任。那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减排?过高的排水要求是不是在增加排放?水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解决问题的重点,是不是需要更为系统地思考?
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业界专家对这些更高层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正体现了水业高级技术论坛历来的特点:它不仅仅是对行业里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更对行业未来的发展高瞻远瞩。
水业在这个美好又充满困惑的时代迷失了很多的东西,包括技术。4年前第一届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代表业界开始回归技术主题。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顾问总编傅涛博士认为,提到产业新时代有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思想,就是对于环境产业的需求,环保界以前是被动接受,因为城市发展需要来做这些事;在产业新时代,产业界要联合起来,包括技术界,要引导政府的需求,跟公众一起来约束甲方(政府方),而不仅仅是迎合甲方。这是产业新时代从市场角度的基本理念,即强大的乙方在合理的理念下可以影响到甲方。因为发展到现在的环境综合服务业,要对环境效果负责,要跟生态进行衔接。
另外,清华大学环境系王凯军教授在总结2010水业高级技术论坛时认为,水业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了精细化的阶段,多位专家的发言证实了这一点:现实中,很多技术在走向精细化、系统化,考虑对真正的用户负责。
这些特征显示出,产业新时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水业技术要求:前瞻性与综合性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教授认为,由传统的环保产业过渡到一个新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对技术的新要求有两个层面。
一是要求我们的技术要有更高的前瞻性,不单纯是一个污染控制的问题,要看清楚循环经济发展方向。
澳洲几年前组成了一个水处理技术研究联盟,包括昆士兰大学和一些水企业,这个产学研联盟瞄准的目标就是污水处理,研究的是污水用什么样的技术处理完之后可以直接饮用,即原污水直接和饮用水接轨,解决水的问题。
旧金山的海湾大桥是1929年建设的,那个年代美国没有多少汽车,似乎没有必要把桥修得多好。但是那个桥修得很好,到现在上下五层还能满足繁忙汽车运输的需要,这说明前瞻的看法和前瞻的思维很重要。
由此,王洪臣谈到了我国几个地区的实践。现在,北京在污水排放方面,要求主要指标要达到地表四类水,昆明希望污水处理达到地表三类水,合肥也出现了要求污水排放标准和地表水质量标准直接接轨的情况。对此,争论比较大,不同的观点差距也比较大,但是,如果要站在产业新时代大的环境来讲,对技术的要求有前瞻性还是比较合理的。
所谓的产业新时代,对技术的另一个新要求是综合性,要跨行业来解决环境问题,多学科协同。
综合性方面,多学科协同已经提得比较多了,目前,跨行业的特征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垃圾焚烧、污泥处理方面共消化的概念,即多行业共同来解决问题,多行业联合起来解决问题可能会事半功倍。各行业间、各学科间的综合协调,新时代下对这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水业技术方向: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
在确定了水业产业新时代的技术要求之后,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方向。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城市来说也是城市的命脉,它供给生命、清洁万物的同时,各种污染物进入其中。要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就要把水里面的污染物、有机物分离出来,必然就要需要能量,消耗能量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把水里面的污染物和有机物都变成二氧化碳,碳减排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外的思路就是让其成为替代能源,还有一种思路是把有机物还给自然,变成另外的有机物,比如污泥用于农业。
傅涛博士认为,实际上,水业的技术系统方向正在发生变化。从技术方向来说,以前是希望“城市和人身边有干净的水”,是以人为本,我们保护的不是环境,保护的是个人,是我们自己。若是保护生态,可能污水排放标准等就不是现在的标准。进入产业新时代,在行业里面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已经在考虑以人为本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与自然相处;那么在技术上应该有系统性。很多的地方选择技术的时候,由单厂考虑到了管网,考虑到人和自然的关系,考虑到生态系统,这个产业才是环境产业,也就是说,对技术的生态性要求更高。
同时,他认为,技术的前瞻性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前瞻到什么程度?是往哪个方向前瞻?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进行前瞻还是从单纯从技术上前瞻?理解的角度可能不一样。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