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设施。多年来,这些分布广泛的小水利工程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云南环保世纪行活动的记者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德宏州采访中了解到,当地不少中、小型水利工程因建设年代久远,存在着工程老化、经营管理不善、水价偏低、水质污染等问题。对于云南来说,虽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迫在眉睫,但管理维护好已有水利工程更是意义重大。
有水为何不能用?
薄弱的小水利工程引不来甘霖
2009年底,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成为旱灾受灾点。旱灾造成了全县13个乡镇、129个行政村出现供水困难。旱情严重时,更是有13.45万人、5.23万头牲畜、16.5万头生猪饮水困难。
据了解,位于怒江上游的施甸县,有8座小二型水库,107件小塘坝,但在大旱之年,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云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副处长戴天酬告诉记者,施甸县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云南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云南是水资源大省,但是水资源区域和时空分布不均、区域耕地资源存量与水资源供应量不对应,加之山高坡陡,大量地表水难以有效利用。同时,缺少控制性水利调蓄工程,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大部分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程度低,导致了山区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起步晚、基础差、欠账多,是云南水利设施难以支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价不能支撑运行
一个中型水库年需管理费120万
三块石水库是保山市施甸县的一个中型水库,自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是周边上万亩农田得到灌溉的保证,也是当地姚关河梯级电站发电的重要调节水源。
据水库管理所所长杨静军介绍,水库每年运行和管理需要12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沟渠的维护、水质的检测等。而目前水库每年取得的费用,除农田灌溉水费18万元、发电水费60万元以及当地政府每年补足的13.5万元外,再没有其他资金。另外,由于当地农民投工建设了水库,致使每年应收的灌溉水费难以收取、水费计收极不稳定,水库管理维护资金的漏洞也就越来越大。
考虑到运行和维护的成本,当地政府曾经召开听证会,希望把每立方米农溉水费由17元提高到23元,但是这个决定最终无法得到执行,三块石水库想通过提高水价来弥补管理费不足的举措以失败告终。
作为保山中心城市饮用水主要水源点的北庙水库也面临着同样问题。这个水库1962年投入使用以来,最大日供水量为4.7万立方米,担负着下游7个乡镇(街道)近35万人的饮用水供应。保山市水利局副局长王生周指出,北庙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工程维修难以保障,现只能进行工程应急性维修。水库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工程老化,每年需一般性正常维修资金达40万~50万元。近几年由于无钱维修,加之自然灾害增多,造成工程超负荷非安全运行。
建、管、用三位脱节
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有人用没人管,财政无预算
云南省水利厅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和大型水利设施的管护。对于中、小型水利设施,没有专门的维护资金。”而大批中、小型水利设施由于缺乏有效维护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很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型水库,多年淤积的泥沙得不到及时清理,堤坝没有加固,造成了水库蓄水能力下降。加上一些村民在堤坝上耕作、取土占地,造成了安全隐患。水库水渠线长面广,经常遭遇塌方和泥土堵塞,如果不及时清理,即使源头有水来,也只能是望水兴叹。
据了解,除大、中型水利工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特别是已建成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这些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
同时,大多数水管单位性质不明,公益性工程缺乏财政支持,经营性部分又难以实现良性发展,造成工程维修资金难落实,工程管理基础薄弱,效益难以正常发挥,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加之各地长期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的意识,致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费用渠道不畅。
保护不力水质遭污染
公益水库变“公害”水库
目前,云南的水库大部分都是公益性水库,即由政府出资建设管理,并维护运行。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中小型水库达不到立法保护的标准,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随着水库周边居住人口的增加和农业活动的频繁,这些公益性水库水质的下降也令人担忧。
在保山,白庙水库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不能有效的与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白庙水库水质从蓄水初期的Ⅰ类水质降至目前的Ⅱ类水质甚至Ⅲ类水质,水质类别的下降趋势明显。据保山市环保局检测,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造成水质下降的原因,一是164.4平方公里的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13.4万立方泥沙淤积在水库内;二是径流区有2.07万居民,60%的住户没有标准的卫生厕所,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在正常蓄水位以上,水库岸边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大部分直接排入了水库;三是径流区每年农业生产使用农药11.52吨、化肥868.34吨。
在德宏州的麻栗坝水库,由于水库所在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当地居民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农田化肥的使用是造成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芒究水库作为德宏州潞西市的备用水源地也面临着农业污染难以防治的问题。因为傣家依水而居的习惯,水库上游有6个村寨2500多人、1000多头牲畜,每年直接排进水库的生活污水、粪便、生活垃圾等成了水库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要让小水利活起来
尝试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委托管理多种方式
水之利在于建,利多利少在于管。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状况仍较突出,“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工程仍较普遍,这些问题极不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中、小型水利存在的管理缺陷,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启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选定了弥渡、云县等试点县,探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改革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建、管、用相一致,责、权、利相统一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在试点县探索经验后,全省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改革任务,在明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或经营管理权的基础上,可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活起来,用得好、管得好,发挥更大效益。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