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评论: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

2010-11-19 12:37:18  

    英文《中国日报》11月18日言论版文章:水是最具活力的自然元素之一。但这一人类文明的哺育者却时常扮演毁灭者的角色,原因何在?几百年来,人类文明始终被这一问题困扰。当代中国尤其需要迫切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因为这个国家有70%的城市坐落在与水有关的灾害多发区,7亿人口常年遭受洪水、干旱或泥石流的侵害。

  “中国历史几乎是一部关于洪水的详尽记录”,齐齐哈尔大学地理系主任,湿地环境研究专家王永洁说,“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洪水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诸多特征,那么当代中国的洪水及水资源危机则在更大程度上凸显了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水可以引发生态系统内一系列问题。水空间,或曰水的自然载体及空间要素,例如洪泛区、森林、湿地等,都可以帮助维持及促进自然界的水循环。水空间在保持水资源完整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永洁说:“人类要保护水循环的完整性,首当应该得到保护的其实是水空间。如果我们在与水空间打交道时能三思后行,全面认识水与人的关系,那么很多水引发的灾害不但可以避免,有的甚至可以转化为人类福祉。”

  在中国很多决策者对水灾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视而不见。“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洪水,作为一种动态淡水资源存在形式,在调节洪泛区水系统平衡时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缺水的国家。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在某种程度上与我们对洪水的不成熟理解有关。”王永洁说。

  谈到洪水,一个不容回避的概念是洪泛区。洪泛区主要指河流中下游两岸水流冲积形成的低地,保护洪泛区的原始风貌对于减少洪水危害至关重要。洪泛区其实只是水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除了传统的河漫滩及两侧平原,还包括森林和湿地,这两种地表风貌对保证水资源再生和平衡分配同样重要。王永洁表示,中国水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要素之间的冲突。

  “盲目的城市化进程使得河道及附近区域容纳了数百亿吨水泥和固体垃圾。城市化把原本生态系统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变为私人财产。”例如,中国主要原始林区黑龙江省的森林已经严重破坏,从1900年代的早期超过70%的覆盖率下降到现在的35%。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岷江上游林区四分之三的林木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40年间消失。从全国来看,数以百计的湿地和湖泊被转发为农田,现在变为建筑用地。同样在黑龙江省,在过去50年间,三江平原80%的沼泽湿地变为农田。在华中地区,60年前湖北省引以为傲的983个自然湖泊目前只剩83个。

  除了对洪泛区的破坏,对洪水本身认识的匮乏使人们具备一种固有成见,似乎只有给江河湖海筑上大坝和堤防才能阻止洪水。堤防减少了河流行洪横截面,留给洪水的漫溢空间十分有限,上游河段筑堤使河床被严重冲刷,下游筑堤影响行洪,泥沙淤积,河床被不断抬高,从而需要再次提高堤防,陷入恶性循环。不仅如此,自然洪泛区长期缺乏洪水,彻底打破了其生态系统平衡,能量和有机物得不到及时补充,生物链断裂。

  当洪水超过危险水位后,人们只能靠人力加固提防,水位一旦超出人力所及,随之而来的便是汹涌的决口,所到之处,狼籍满目。正是由于长期短视的盲目开发和无序规划,导致人类活动过度侵犯自然洪泛区。在此基础上,非但不悬崖勒马,转而尊重自然规律,反而选择筑堤防洪,把人口和资本集中在最危险的大坝之下,无异于自掘坟墓。

  中国七条主要河流两侧200米海拔以下的洪泛区是最易发生洪水的地方。这些区域却集中了7亿人口和中国60%的国民生产总值。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我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能,通过改变自然来解决人水矛盾。

  “人类不能通过水坝和堤防等人造工程恢复洪泛区的自然机理。那么,人类应当怎样维持洪泛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应对洪水呢?”王永洁说:“只有人类尊重水空间的完整性,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换句话说,人类必须停止改变自然及水空间自然功能的行为,森林、湿地、湖泊和洪泛区首当其冲。改变自然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短期的暴利,但却会造成长久的灾难。

  王永洁认为,人类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我们曾经努力改造自然,但现在开始受到自然的惩罚。”恩格斯曾说:“自然灾难无不是以人类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中国人也常说“多难兴邦”。但我们目前信奉的所谓现代化与发展理念未必代表着历史的进步方向,抑或是一种以“进化”为名发生的“退化”。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