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房地产是坏孩子,环保产业是好孩子。”在“十二五”破题之际,中国经济急需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环保产业位居榜首。
“因为国家减排战略,‘十一五’是环保产业的第一个春天;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将是环保产业的第二个春天。”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说。
2010年11月25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获国务院通过,业界一片鼓舞。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元,较“十一五”期间1.54万亿元的投资额上升约101%。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环保市场。据测算,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 万家,从业人员近300 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近1万亿元。
“十二五”期间,在可以预见的腾飞式发展中,环保产业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多家企业、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调查采访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试图为环保产业的“十二五”发展助力。
厘清“多头管理”
提到环保产业的主管部门,公众第一反应是环保部门,但事实并非如此。自从环保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各大部委已纷纷开始行动,研究配套政策。业内人士认为,这客观上也是“多头管理”的一种反应。各大部委涉及环保产业的职能是否要厘清,要调整?
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2010年,环保部一位副部长带领中国80多家环保企业家代表团到美国考察环保产业,这是破天荒头一遭。过去,环保部门与环保企业的关系要疏离得多。
有业内人士透露,按照既定分工,环保部门仅仅负责环境保护职能工作,至于产业发展则隶属于发改委。因此,该人士认为,现在环保部门对环保产业的态度有些尴尬,不抓不合适,抓又欠缺名头。据悉,近期,环保部将以“促进”的方式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将推出两个重要的政策文件。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未来,发改委与环保部门的职能是否需要调整?其次,多头管理的情况能否叫停?
据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由于节能环保产业涉及领域众多,却一直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市场一直是多头管理,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住建部、水利部、林业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均有涉足。
以环保产业中的水务为例,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仅自来水与污水处理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1万亿元。2009年大部制改革中,中央授权地方政府自行决定水务业务的归属。这一授权就埋下了水务市场多头管理的伏笔。
从传统分工来说,城镇水务一直归属于住建部门管理,但近期,水利部门推出了“水务一体化”的创新管理模式,将城镇、农村水务统统收归门下,这让住建部门多少有点不爽。有消息人士透露,住建部正在抓紧出台一份“关于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文件。
专家分析,各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固然都师出有名,但无论从提高行政效率本身,还是提高公共服务职能来说,环保产业的主管部门定位急需清晰界定,否则将对产业的发展形成伤害。
针对《中国经济周刊》调查问卷中“环保产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项,被调查企业几乎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备”。在“需要的政府支持”一项,大多数企业都显示出对主管部门清晰定位的渴求。
靠政府还是靠市场?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的不少城市面临水资源紧缺和“垃圾围城”的窘境。靠政府解决还是靠市场来解决?
在《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中,有环保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道:“中国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市政环保工程规模巨大,产值可观,但它们离市场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几乎要把市场这扇大门关掉。一线城市的市场化正在倒退。”
究其原因,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对于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作为城市政府来说,为了安全起见,这些事务将不会放手给市场,而是由所属的国字头企业来做,这样政府放心、老百姓放心。
这种观点遭到了上述企业负责人的坚决反对,“这是很大的认识误区。”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目前也承担某二线城市的自来水供应及污水处理工程,“我们接到这个项目,感到的是崇高的使命、无限的压力。我们要做百年老店,一旦出现问题,不仅服务会被政府终止,也会对我们的品牌产生致命的影响。”
不过,北京市民张先生说:“如果自来水供水都让社会企业去做,的确不太放心。这些不乏先例。”
但也有一位李姓高校教授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不同意见,“政府应该放权让社会企业去做。因为市政所属公司虽然水平高、技术先进,但也养了一批懒人。明明社会企业做只要花3亿元,为什么要政府所属企业花5亿元来做?这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环境问题,怎样花最少的钱,解决诸多问题,市场化的确是个不错的良方,但在保障公共利益与市场机制健康运行间如何达到平衡,却是城市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谁在搅局?
对环保企业而言,资金和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有资金没技术不行,核心技术有资金也买不来;有技术没资金也不行,因为环保行业的某些分支领域属于资本密集型,没有资金连入场券都拿不到,更别说进场竞争了。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本往往会有更大的杀伤力。有位不愿具名的国内知名环保上市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环保产业的朝阳气息也引来了一些危险的资本大鳄,他们大有借资本之淫威到环保产业的池塘来搅局之势。比如,假设垃圾处理每吨要收费100元,但他们财大气粗,准备三五年不盈利,开价每吨直降40元,这就使得常规经营的企业无法与之抗衡,乖乖缴械。
在环保产业,资本的力量早已显现。2007年,收购兰州供水集团股份公司投标时,有两家竞标者报价分别为4.5亿元和2.8亿元,而法国威立雅却报出了17.1亿元的高价,结果自然是价高者得。
还有一种危险的倾向是,有些资本大鳄,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环保技术,仅仅是被环保产业所吸引,投几个亿先来试试水,之后常常是把这个产业的水搅浑了,自己也得不到发展。
该人士希望这种现象能得到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必要的监管,毕竟市场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由资本说了算。只有得到政府必要的监管,资本才能对产业的发展形成正向的助推作用。
面对资本对环保产业的热捧,也有不少环保企业表示认同。
格林美(002340.SZ)在接受本刊问卷调查时表示,资本市场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资本市场也容易接受新兴产业。除了希望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外,企业要打通资本通道,主动通过资本市场来融资。
国中水务(600187.SH)则认为,资本对环保产业的热捧也“增加了对公司经营业绩更高的期待”。
Q&A
环保企业在迎来发展良机的同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哪些?需要政府从哪些方面支持?
国中水务: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产业政策体系发展不完备,尤其是对水务行业作为一个自然的垄断行业的监管水平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我们需要政府稳定的宏观产业政策,以及透明、一致性的监管和规范地方水务企业。
绿创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发展不完备、技术侵权、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缺乏,这些问题是最严重的。在政府支持方面,我们首先希望政府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加以引导。
三维丝:最大的问题是产业政策体系发展不够完善,观望气氛浓厚。我们希望在环保产业能形成“企业主导、政府服务”的局面,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支持。
桑德环境: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和相关政策还不完善,运营服务市场还不开放,大多数设施还在政府手中,处于事业单位状态。我们希望政府来做合格的监管者和服务的采购者,企业来做服务。政府确定一系列真正的市场化发展环保产业的政策和措施。
格林美:现在我国环保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总体而言缺少原创性开发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同时,产业政策体系发展也很不完备,希望政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善。
贵公司对环保产业在2011年、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有何期待?
国中水务:未来国家将会加大对水务行业的政策倾斜、扶持力度,相关法规更加完善。作为水务行业中的一员,公司对未来发展非常看好,也非常期待。
绿创环保:对于2011年,我们的期待是:从中国物价上涨的走势,期待我们所依赖的生产原材料的涨价幅度是受控的,原材料的成本能够得到控制;此外希望国家能有切实的产业政策出台。
三维丝:在“十二五”规划指引下,国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环保行业是非常乐见的,作为起始年的2011年是值得环保企业最为期待的一年。
桑德环境:“十二五”期间,希望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贵公司是否有海外业务,“十二五”期间对海外市场有怎样的规划?
国中水务:公司目前已与多国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接触和意向性洽谈,希望2011年可以落实1~2个项目。
绿创环保:我们的想法是立足中国国内的环保大舞台,利用本土的优势,首先做好国内市场。实际上,现在有很多外国公司也将市场方向转向中国国内,我们与国外公司已经在标准、价格、技术上具有统一性。
三维丝:我公司目前市场已走向海外,并且表现良好。
桑德环境:“十二五”期间,我们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环保设施的工程总包业务,平均每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
格林美: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欧洲设立子公司,主要在拓展环保产品的国外市场。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