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用水,全国领先
作为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向海洋要淡水将是青岛应对全市水资源匮乏的重要措施。海水淡化在青岛并不是个新话题,在全国来说,青岛的海水淡化起步也比较早。
很多去过黄岛电厂的人都喝过瓶装的海水淡化水。2002年,黄岛电厂开工建设60吨/日海水淡化试验装置,并于次年成功投运。目前,该厂拥有全国首台3000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和两台13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海水淡化水主要用于生产中的锅炉供水。
继黄岛电厂之后,华电青岛发电公司在二期扩建两台3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时,设计安装了3台海水淡化装置,将海水淡化处理后用作锅炉补给水,海水淡化处理能力达到360吨/小时。
去年上半年,青岛碱业公司投产2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在世界纯碱行业中首家形成“纯碱生产―海水淡化―浓海水化盐制碱―热电联产一体化”发展模式,将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用作纯碱生产原料,每年节约近6万吨工业盐,可以基本回收海水淡化的成本,每年还可节约300万立方米自来水。
在工业用水领域,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在2005年青岛市被国家确定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2006年,青岛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带动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技术服务等行业发展。
目前,青岛市3个海水淡化处理项目的海水日利用量达到200多万立方米。海水淡化用于工业用水的成本,已经低于自来水进行软化处理后用于工业的成本,这为许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海水淡化成本过高
虽然在工业利用方面开花结果,但青岛海水淡化的社会化应用远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尤其是在具有更大市场空间的生活用水领域,进展缓慢。
“说到底还是成本问题。”海诺水务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水淡化生产成本过高,大约是每立方米5-7元,远高于自来水每立方米3元的价格,没有价格比较优势。”目前,青岛市官路水库制水成本约为3.8元/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制水成本约为5.5元/立方米,而水电联产海水淡化厂的制水成本为4.3-5.0元/立方米,独立海水淡化厂的制水成本为6.0-6.7元/立方米,平均高于水库和南水北调工程。
海水淡化成本价与水价倒置,正是海水淡化社会化应用面临的主要困境。政府在核定水价时,并没有考虑环境损失、环境成本、占地和工程设备投入等,价格并非由市场决定。但海水淡化的价格是完全市场化的,由企业来运作。所以,最终算出来的海水淡化价格,总是比自来水甚至比远处调水高。
就目前国内实行的水价形成机制而言,水价调整显然难以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海水淡化,政府的扶持很重要。但至今国家尚没有关于海水淡化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企业发展缺少具体的政策性支持,这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技术和资金压力。
青岛市由政府主导在海水淡化社会化应用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位于李沧区印江路2号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已经施工,它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海水淡化产能设计为10万吨/日,预计明年建成投产后,可满足50万人每天生活用水,占青岛市区生活用水总量的15%以上,将大大补给城市用水。人们长期以来“海水解渴”的梦想也将成为现实。
产业化商机广阔
有关专家预测,未来20年在海水淡化方面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产业化前景十分广阔。而青岛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水资源,在解决了政策、资金等一系列问题后,青岛海水淡化产业化大有可为,经济、环境、资源价值均不可估量。
在日前举行的青岛市“两会”上,人大代表栾少湖建议将建设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纳入青岛市“十二五”规划中,将海水淡化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从而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他看来,成本之重制约了海水淡化的发展,只有通过产业化形式的规模型运作才能大幅降低成本,真正使海水淡化为民所用。
中国海洋大学王海增教授对此也有同感。他认为,青岛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熟,且造价也日趋接近陆地淡水价格,这为海水淡化产业化提供了契机。海水解渴,还需政策加温,尤其是需要明确海水淡化的公用事业性质,尽快从国家这个层面或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把海水淡化纳入公用事业,并给予配套的法规政策,从税收、财政扶持、科研投入、水价等等角度给予优惠,以此激发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从而加快规模型海水淡化的建设。
资金投入缺乏也影响了海水资源利用产业化的进程。海水淡化技术具有技术复杂、可靠性要求高、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栾少湖代表建议,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政府引导的方式,由政府财政预算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财政杠杆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外国资本独资、合资、联营以及BOT、TOT等方式参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和海水淡化设备生产。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