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国际上就出现了“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争水”的论断,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水环境的日益恶化,当人类跨入又一个新千年时,淡水危机果然“如约而至”。海洋面积为地球总面积的71%,蕴含的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7%,如此巨大的蓝色宝库自然成为人类最为宝贵的新水源。
需求带动市场。水资源日益短缺,沿海项目对工业淡水的需求却不断增大,加上近年来城市自来水价格的节节攀升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自来水价和淡化水价的差距,向海洋要水不可避免的被提上日程。中国水网密切关注海淡产业的发展,几年前尚趋于沉寂的海水淡化市场正呈现出逐渐升温的趋势,北控水务在曹妃甸打造海水淡化产业化基地,中环水务联手IDE展开技术合作,东丽蓝星携手开发反渗透膜项目。天津、山东、浙江、辽宁等沿海省份更是全面启动海淡计划,一时间,蓝色经济呼之欲出。
市场有待扶持。如果没有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那市场的繁荣之景恐怕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国家扶持力度、财政支持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热情和盈利模式的探索。2005年,发改委联合国家海洋局及财政部共同发布了《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带来海淡市场发展的一个小高潮。据悉《海水淡化“十二五”规划》及系列鼓励政策有望今年下半年出台,该规划是否能为尚未规范的市场提供政策上的保障还有待时间检验。中国水网了解到,由于起步较晚,目前的海淡工程大多处于摸索阶段,淡水大多作为工业用水的补充水源,受管网等制约很难进入市政体系,需要水利、卫生、税务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并网发展的缓慢无疑对市场的发展带来影响。国家对海淡企业在投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也将直接影响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技术支撑产业。目前,海水淡化的技术主要包括膜法和热法两种,在不同地域环境下两者各有优势。中国水网了解到,著名海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曾表示,选择哪一种技术工艺,取决于生产企业对水质的不同要求。膜法以渗透过滤为基本原理,分超滤、微滤、反渗透等,热法以加热冷却即蒸馏为基本原理,分多级闪蒸、低温多效等。如果只是用于解决生活饮用水,那么选择膜法可能更经济些;如果需要高品质的锅炉给水,选择热法好些,但是热法能耗大,采取水电联营是降低成本最经济可行的方式。其次,选择哪一种工艺,还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地理环境、水源情况。比如渤海湾气温低、污染重,而膜的应用条件比较严格,因此用热法好些;南方沿海地区受气温、水质影响小一些,所以用膜法好些。
4月份起,中国水网开展海水淡化专题调研活动,对目前我国海淡市场的现状、海淡技术的发展及政策标准的情况作综合调查,力图展现我国海淡产业的整体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的海淡产业在膜材料、设备等方面严重依赖进口,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对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影响,如何掌握核心技术,推动市场健康发展也是目前我国海淡市场发展的一大难题。
新的政策机遇,新的技术挑战,2011年6月24-25日,中国水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土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联合主办的“2011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戴海平、陶氏化学(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应用研发部负责人赵敏佳、远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屹立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海水淡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膜法工业污水回用案例,研究海水淡化新技术,积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力量。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