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莫让巨额水投资成“空头支票”

2012-05-22 09:46:08  

    在众多自来水厂主营业务的亏损面已达40%,运营基本靠政府补贴度日的行业现状下,为迎合自来水国标升级而进行的提标改造如何启动,千亿投资如何释放?是我国自来水行业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业界主要寄望于水价的上涨。这一预期的确给众多企业及欲投身其中的资本带来了很多畅想。水价上涨对于投资回报的改善的确是有利因素,但是水价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包括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城市供水水费、污水处理费等,因此,水价上涨增加的收入,究竟如何分配,才是影响水务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

  水价收入分配的实施者是市政主管部门,从这一点来看,影响企业盈利、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仍是政府。这是水务这一公用事业的原本属性。

  许多环保建设项目由政府拨款建设,政府补贴营运。这种现状,一方面导致投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也导致经营管理上的政企不分,企业缺乏活力,产出效益较低。与其他产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这一行业的比例很低。

  根据相关专家的分析,水务等环保产业行政投资目前只有不到30%真正进入到了产业环节,大部分投资领域仍为市政包办,市场主体并未真正介入。事实上,从目前来看,政策提出“十二五”期间全面引进环境综合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以及土壤修复、水体修复等更新兴的产业类别,这些领域目前的涉足者则更寥寥。

  水务产业化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强力投入,但巨额资金显然非政府一己之力所能解决。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创设宽松的融资环境,以吸引各路资本介入。

  环保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水务行业同时具有社会公益与产品经济的双重性,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其建设运营在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下难以出现大量的竞争者,从而形成了自然垄断的局面。因此,目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便是打破水务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

  目前,环保企业为解决融资难问题纷纷扎堆IPO,但却遭遇股票市场融资日益艰难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无数业内人士纷纷呼吁水务企业应更多选择私募方式的融资。

  此外,还须进一步进行水务项目运营的成熟商业模式创新。BOT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水务企业运用,但资本界人士反映,目前我国还缺乏已经完成了整个BOT流程的水务项目先例,并且有一些项目运营过程因为前期预判不足或双方约定条款不够合理等原因造成运营状况不佳,因此,水务项目的回报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有识之士指出,水务市场近年来不断涌现一个个投资主题,政策方及市场机构开出了不少投资大单,着实吊足了相关企业及资本市场的胃口,但目前水务行业缺乏监管及成熟商业模式的现状不时提醒业界,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警惕巨额投资成“空头支票”。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