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的正科级公务员刘波最近有了一个新身份——向中国80个城市的市长建言的人。
2012年5月4日,常德市环卫处宣教中心主任刘波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寄出了80封信,收信人是全国共计80个城市的市长。这些城市遍布长江、黄河、珠江等全国七大流域的干流区域,统称“流域城市”。
刘波的信,旨在力促市长们能够响应他的呼吁:采取措施,共治城市病,尤其是科学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资源。
“他们(市长们)对我的信的内容不会反对。”刘波对此坚信不疑。
他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这些城市都已经“病得不轻”。由于城市硬化面积无限制扩张,城市湿地被大量侵占,再加上城市地下管网的破损、断裂等原因,城市生态系统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应对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普遍降低,后果是城市内涝、热岛效应、城市天坑、水质污染。
“无论是武汉的内涝,益阳的天坑,还是北京热力管网塌陷所造成的生命损失,乃至洞庭湖江豚的大量死亡等等,都是这种城市病的病历记载。”刘波说。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刘波认为,只能实施全流域的顶层管理,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为此,他希望流域城市的市长们能够同意他起草的《中国流域市长宣言》,各城市政府积极开展流域治理实践活动,科学利用与管理城市水资源,推动城乡水资源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刘波并不是一个城市水管理领域的门外汉,他的另一身份是常德市江北水系综合治理办公室项目协调员。所谓项目是指“以常德市城区穿紫河为例——促进亚洲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自2006年起,刘波担任这一欧盟资助项目的中方协调员。多年与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城市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专家的接触及亲赴国外考察的经验告诉他,要破解中国城市水患,有必要“师夷长技”。
欧盟在流域管理上遵循的《欧盟水框架指令》等措施令其相信,水系治理要实行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全流域综合治理。而中国现行的“九龙治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一直纠结于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之间的模式则效果相背。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推行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模式,现有水资源分散管理体制无法集中行使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行政管理职能。
“有利的都争着去搞,无利的则拼命推掉。”担任项目协调员以来,刘波与住建、水利等部门打交道的体会是,要系统解决水资源和水管理问题,“只能和全流域的市长们沟通。”
“我只是希望市长们能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他希望市长们能够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支持建立科学的全流域包括城乡小流域的行政管理体制。”
全流域行动迫在眉睫。以城市内涝为例,现在城市的急剧扩张带来的是城区地表几乎被整体硬化,一般城市开发区域,硬化部分均在70%以上。其结果不仅导致强降雨下猛增的地表径流对城市排水管网产生巨大压力产生内涝,且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增加,令下游沿岸城市的防洪压力有增无减。
据此,刘波希望市长们可以达成共识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他在宣言中列出的指标是:“各流域城市政府以2012年城市硬化面积为基准,从2013年起,每年减少城市硬化面积3%-5%,同时对农村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地面硬化情况进行管理,维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虽然饱受内涝之苦的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始试行透水砖等提高雨水渗透的措施,但刘波认为这还只是小打小闹。他认为市长们应该都有决心把自己治下的城市变成“海绵体城市”。通过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水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并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
按照刘波原来的设想,如果有超过60%的城市回复同意他起草的宣言,就可以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天宣布生效。接下来的计划是,把宣言交给国务院及国家有关水资源管理组织备案,并建议第三方机构对宣言中的一些实践内容进行跟踪评估。
不过,截至2012年7月11日,他随信留下的电话、邮箱和地址这三种通联方式,尚未收到回复。
莫非没有收到?2012年5月10日,在挂号信寄出六天之后,刘波到邮局查询,三个营业员核对后证实,所有的信都已经签收了。
看来,刘波还要耐心地再等一等。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