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业 >>内容详细

污泥围城:民间资本环伺觅商机

2012-08-17 13:50:13  

    我国污水处理“重水轻泥”导致的城市污泥“二次污染”,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污泥围城”商机,也吸引大批民间资本跃跃欲试。业内人士建言,亟须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既解除“污泥围城”的生态威胁,也为富余的民间资本寻找出路,更为政府沉重的负担减压。 

    “重水轻泥”致“污泥围城” 

    污水处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多数城市都配备了污水处理设施,但对污水处理厂排出的污泥处理至今处于空白状态,“二次污染”现象严重。 

    中国水网《2011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量有343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库的总库容。报告称,这座“水库”每年吐出的“脱水污泥”接近2200万吨,其中80%污泥未得到处理。 

    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熊康说,和污水相比,污泥的“毒性”更大。生活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以及病原菌和寄生虫;工业污泥中的重金属、环芳香烃、多氯联苯、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含量极高。 

    相比污水,污泥的处理难度更高。从污水处理厂出来的脱水“湿泥”含水率达到80%,呈胶体状。这些胶体状的污泥再脱水难度极大,成本很高,处置不当极易发生“二次污染”。 

    从东部的江苏、上海,到西部的贵州、宁夏,从南方的广东、浙江,到北方的黑龙江、内蒙古,甚至最西端的乌鲁木齐,轻则臭气扰民,重则中毒伤身,近年来发生的污泥之害,不绝于耳。 

    在北京,曾有怀疑受到污泥围困的市民制作了“围城图”:星罗棋布于郊区的30多个污泥填埋点被一一标明,这些点连接起来,恰如一座污泥长城,围住了京城。 

    重视日渐 商机初显 

    “污泥围城”的现状,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早在2009年,民进广东省委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推进我国城市污泥规范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建议》。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标志着污泥处理进入政府视线。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指南(试行)》。 

    今年5月出台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投资额将达到347亿元。而广州市新近制定的《广州市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方案(送审稿)》提出,到2015年底,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国家信号”的权威发布,引发民间资本对“污泥商机”的热烈追捧。 

    长期宣传推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带式污泥干燥焚烧一体机”的浙江省乐清市霸士工业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金福权认为,虽然国家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投资额并不高,但这一信号释放的“放大”作用不可小视,其“乘数效应”有望使这一产业的市场容量扩大至上千亿甚至数千亿元。 

    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 

    和金福权的乐观相比,更多的人选择了谨慎和观望。 

    一方面是“污泥围城”的困境,另一方面却是法律层面的空白。虽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明确指出“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本钱”“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和运营”,但由于这个文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许多地方政府选择了“消极执行”。 

    而在《“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中,业界最关注的污泥收费政策仅有一句话:“研究污泥处理成本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并纳入缴费范围。”业内人士分析,污泥处理运营成本无法明确,是难以撬动社会资本的最大障碍。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丛福泉说,目前,我国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缺少污泥处置配套设施,现有项目运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既要加快污泥处理立法进度,变“软任务”为“硬指标”,使污泥处理有法可依;同时要打通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使民间资本能入、敢入、快入。 

    一些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已在摩拳擦掌。金福权所在企业的污泥处理设备,已经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通过了环保部对外项目合作中心、中国环境科学院水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专家组验收。 

    这套设备已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污水处理厂使用多年,日处理污泥40吨。每吨污泥的处理成本不足100元,是国外成本的1/20。在污泥处理现场,闻不到任何气味,厂区空气洁净,绿草如茵。台州市环境检测中心站出具的报告显示,这套设备的排放完全达到国家标准。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