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的颁布和实施,火电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环保设施改造,脱硫脱硝仍是重点之一。
据中电联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火电烟气脱硫机组合同容量6.84亿千瓦,累计投运容量5.18亿千瓦,全国火电厂已投运烟气脱硫机组容量占全国燃煤机组容量的75.73%。
经过多年发展,脱硫行业已相对成熟,多家公司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目前工程建设能力可满足国内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需要,脱硫设备、材料的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脱硫设施造价及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
截至2011年年底,火电行业烟气脱硝合同容量2.51亿千瓦,累计投运容量0.97亿千瓦,国产催化剂生产能力约15万立方米。现在,越来越多的脱硝厂家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脱硝行业逐步走向成熟。
市场竞争焦点有转移
从新建项目向脱硫设施增容改造市场转移,特许经营成为发展趋势
经过10年发展,我国的脱硫市场已相对成熟。几轮洗牌过后,小型无实力的环保公司逐渐退出,目前参与脱硫市场竞争的厂家相对固定,但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随着建成项目脱硫建设的完成及新建项目逐步减少,火电脱硫市场呈萎缩趋势。由于火力发电厂建设放缓和排放标准加严,脱硫市场竞争焦点由新建项目向脱硫设施增容改造市场转移。
受火电装机容量的影响,脱硫市场在2006~2008年持续高位,2009年开始大幅度下滑。根据中电联的统计数据,2011年脱硫公司的年度合同容量仅为0.41亿千瓦。2012年新建机组与2011年差别不大,年度合同签订容量在0.5亿千瓦左右。2012年,火电行业公开招标的脱硫设施改造项目为0.3亿千瓦,约占投运机组总容量的6%。脱硫改造市场容量正逐渐超过新建机组市场容量。
脱硫特许经营(BOT模式)正成为被业主广泛接受的模式,国电、大唐等集团多个项目已委托给下属环保公司进行运营。在这一模式中,脱硫公司负责脱硫装置的建设或回购,享受每千瓦时1.5分的脱硫补偿电价(或双方协商的价格)。对脱硫公司来说,由于前期投资较大,存在一定风险,但此后若干年会内有稳定收益。脱硫特许经营模式已成为脱硫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国电龙源为代表,采用脱硫特许经营模式的机组容量已超过0.3亿千瓦。
EPC模式(设计—采购—建筑施工)是脱硫行业应用最早也是目前最广泛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业主和脱硫公司合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脱硫市场中还有EP(设计—采购)、PC(采购、施工)、P(采购)、E+部分P(设计+部分关键设备供货)等多种商业模式。
EPC类商业模式由脱硫公司负责项目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培训调试直至项目移交,并对脱硫系统的性能负责。这对脱硫公司来说风险很小,但由于行业竞争激烈,目前行业利润率较低,一般不到10%。
技术差异化在缩小
大型脱硫公司主要有四类,市场呈集中发展趋势
我国的烟气脱硫是从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开始的。随着行业发展,脱硫公司在消化吸收国外脱硫技术的基础上,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自有脱硫技术。目前,我国80%以上的脱硫机组采用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部分沿海地区采用了海水脱硫法,还有部分电厂根据脱硫原材料情况选择氨法或其他脱硫工艺。
2010年开始,随着脱硫改造市场的发展,技术流派壁垒逐渐被打破。在市场竞争中,技术差异化逐渐缩小,更多是技术实力和项目执行经验的差别。
国内市场的大型脱硫公司主要有四类:一是五大电力集团下属的环保公司,包括龙源、远达、大唐、华电等,这类公司的业绩大都来自其投资集团;二是其他电力集团及地方能源、投资公司出资成立的环保公司,如浙江天地、凯迪、中环环保等;三是介入脱硫市场较早的专业环保公司,如博奇等;四是设备厂家拓展业务进入烟气脱硫领域,如福建龙净、东锅环保等。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火电烟气脱硫装机容量超过6.7亿千瓦,约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89.07%。其中,合同容量市场排名前六位的企业为:国电龙源占14.55%、博奇占10.06%、远达占8.42%、龙净环保占8.35%、凯迪占8.26%、网新占6.98%。火电脱硫机组累计投运总容量5.11亿千瓦,约占火电装机总容量的66.8%,国电龙源、博奇、凯迪、龙净环保、远达和网新排名前六位。
数据显示,2011年合同累计容量排名前10位的脱硫公司合同容量占全国总量的75.90%,投运容量占全国总量的78.08%,脱硫行业呈集中发展态势。
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基础上,部分有实力的公司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在脱硫、脱硝业务的基础上,部分环保公司着眼集团化发展,业务逐渐多元化,涉足电站建设、新能源、煤炭开发、设备制造等领域。
脱硝市场进入高峰期
业主更关心投运业绩
脱硝是火电行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2010年以前,脱硝项目多与锅炉主机同步建设,一般与主机同步定标,公开招标的项目采用EP模式。随着脱硝业务逐步成熟,2012年公开招标的脱硝项目多以EPC模式建设。在脱硫特许经营模式成功推行的基础之上,脱硝特许经营模式正逐渐得到推广,目前北京博奇、湖南永清、国电清新等已有脱硝特许经营的业绩,这一模式也具有较大市场空间。
国内脱硝公司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锅炉生产厂家,由于SCR装置核心脱硝反应器一般安装于锅炉省煤器后、空预器前,对于新建项目来说,业主一般采用与锅炉打捆招标的方式,锅炉厂家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类是原脱硫公司拓展业务。脱硫公司在进行脱硫工程的同时,通过技术引进或与国外公司、锅炉厂合作,承接和实施烟气脱硝工程,各发电集团公司所属的环保公司业绩较好,如国电龙源、大唐科技等。
第三类是新介入脱硝市场的环保公司,如广州怡地环保、浙江百能、浙江融智等,其主要针对小型火电厂的脱硝项目,多采用SNCR脱硝工艺。
根据中电联的统计,火电脱硝市场2011年度合同签订容量0.58亿千瓦,年度投运容量0.38亿千瓦,累计投运容量0.97亿千瓦。脱硝市场排名前列的是四大锅炉生产厂家及国电龙源、大唐科技等有电力背景的环保公司。2012年内公开招标的脱硝项目(不含与主机同时定标的新建机组脱硝)约1.5亿千瓦,签订合同容量1亿千瓦以上,脱硝市场已进入高峰期。国电龙源、大唐科技等有电力背景,并已有催化剂生产线的厂家具有明显优势,业绩情况较好。脱硝市场预计在2013年下半年会呈回落趋势。
在市场中,新建脱硝项目一般与锅炉同步建设,多被锅炉厂家获得。随着投运年份的增加,加之煤种变化及运行维护不当等因素,部分在运行的脱硝设施开始面临改造。脱硝催化剂的更新、维护及废旧催化剂的处理将成为脱硝市场新的业务点。
目前国内80%以上的电厂脱硝项目采用了SCR工艺,部分电厂采用SNCR+SCR的工艺。国内火电脱硝也是从引进国外技术开始的,目前部分厂家如博奇、苏源等已拥有自己的SCR技术及成功投运业绩。现在,业主方已不过多关注技术来源,更多要求投运业绩。
“十二五”还有哪些机会?
脱硫、脱硝业务仍是“十二五”期间的环保重点
“十二五”期间,火电厂装机容量预计将有所减缓,预计1.58亿千瓦左右,新建机组脱硫、脱硝市场每年约0.5亿千瓦的容量。“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二氧化硫要比2010年削减8%,氮氧化物要削减10%,为保证目标完成,要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
新建燃煤机组要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未安装脱硫设施的现役燃煤机组要加快淘汰或建设脱硫设施,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加快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烟气脱硝设施建设,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含)的燃煤机组要全部加装脱硝设施。相关部门也将加强对脱硫脱硝设施运行的监管,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将要限期改造。脱硫、脱硝业务仍是“十二五”期间的环保重点,对于脱硫、脱硝厂家来说,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脱硫、脱硝业务已经是发展相对成熟的业务,目前参与的厂家相对固定,并呈集中发展态势。由于投运年份的增加、煤种变化及运行维护不当等因素影响,脱硫、脱硝设施改造市场将成为重点。除常规的EPC模式外,脱硫、脱硝特许经营、委托运营模式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