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提及农村,会让人想起清新的空气和青山绿水,而如今走进部分乡村你会发现,清澈的河流渐渐变成深绿色,空地不知什么时候已垃圾成“山”,臭味扑鼻,蚊蝇滋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工商业产品涌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村垃圾也随之逐年增加,远远超过了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原本被城市人羡慕的农村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由于缺乏专门的垃圾处理设施和队伍,农村垃圾处理难,已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之一,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农村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垃圾处理机制来解决日益突出的村庄污染问题。
垃圾占据昔日青山绿水
去一些农村采访时经常会看到,临近村庄的池塘、洼地和沟渠周围堆放着一堆堆大大小小的垃圾,池塘的水面上漂浮着一些塑料、纸片、树叶……每天从村民家里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被堆放成一个个小山包,遇到下雨和刮风,垃圾就被冲刷和吹进池塘。这一现象在池塘和沟渠分布较多的南方丘陵地带农村司空见惯。
而在北方一些农村,废弃塑料制品、纸屑、尘土、果壳等大量的垃圾通常占据着墙角、树荫下面的空间。每当强风袭来,垃圾随风起舞,飞向半空,让人躲避不及。除此之外,村边地头的瓶罐垃圾、地膜垃圾,农贸市场的蔬菜、果皮垃圾,乡镇的生活垃圾,小工厂、小作坊的污水和生产垃圾等等,不一而足。还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利用率较高的餐厨余物,由于农民对其重视程度的降低,循环利用率逐渐下降,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一大源头,危害逐渐显现和增加。本报2月18日《谁来给“放错地方的资源”归位》报道,保守估计我国餐厨垃圾的年产生量在6000万吨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垃圾在农村增加迅速,逐渐取代生活垃圾占据农村垃圾的主要地位,由于其数量大、处理难,逐渐成为影响农村垃圾处理的关键。
最大瓶颈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在传统条件下,通过农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农村环境自净功能相结合,基本可以解决农村自身产生的垃圾。但随着农村垃圾数量的增加,成分的复杂,传统的农村垃圾处理方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更多地开始采用填埋、焚烧和沤肥等看似比较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农村垃圾特别是农村的产业垃圾。
然而,与城市的焚烧、填埋、沤肥等垃圾处理方式相比,农村的垃圾处理缺乏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和运作机制,呈现出个体化、分散化,技术水平低,处理不彻底,容易给农村环境造成巨大的二次污染。农民焚烧秸秆就是“把好事办砸”的典型,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秸秆露天焚烧,但屡禁不止,其根源之一就是缺乏有效处理秸秆的市场运作机制。
农村垃圾治理需要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村集体自身拿不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当前大多数农村都没有建设专门的垃圾池、垃圾处理场所,也没有专门的垃圾回收队伍。而市、县、乡级财政更多的是将有限的资金向城市以及乡镇的垃圾处理倾斜,基本没有专项资金参与农村垃圾的处理。“自谋生路”是当下农村垃圾治理面临的尴尬现实。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的最大瓶颈。记者每年采访全国“两会”时,不少代表委员提到最多的也是希望增加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建立市场运作机制,“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大作为”。
因地制宜打好“手上牌”
从长远看,增加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是解决农村垃圾治理的最有效途径,但在目前投入尚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打好“手上牌”?农村垃圾较城市垃圾成分更复杂、分布更面广、收集更困难,因此,探索一条与农村经济承载实力相适应,与城乡统筹发展相一致的科学处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搞畜禽养殖的农村,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清洁能源取代薪柴,既能处理畜禽粪便,改善村庄环境,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划定畜禽养殖区,解决人畜混居问题,保护人居环境,等等。但对于没有搞养殖的农村来说,发展沼气就面临原料缺乏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些农村的生活用能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干预和扶持。
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通常借鉴城市垃圾处理方式,建设城乡统一的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中转-处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实施城乡环保一体化。江苏、浙江等地的很多农村,借鉴城市社区垃圾管理办法,根据不同村镇经济实力,选择自觉收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农村垃圾收集阶段的有效办法。还有一些农村,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处理的模式也得到快速发展;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开始有条件地建立垃圾处理产业,积极引进市场资金投资。
垃圾处理的“三化”模式
减量化分类、网络化运送、无害化处置,对于很多农村而言并不陌生,但要真正做好这三样并不容易。强有力的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技术帮扶,是农村垃圾处理“三化”模式开展的保证。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在实行这一模式的农村中,只有少部分农村能够完全做到。
农村垃圾既有可就地填埋的瓦砾砖块,也有可就地堆肥的菜叶瓜皮,既有可收集降解的塑料橡胶制品,也有可回收利用的金属玻璃制品等,这一特点说明农村垃圾有必要实行就地分拣回收处理,它能有效减少垃圾运送成本和资源浪费。据估计,实现就地减量化分类处理办法,垃圾运输量和处理量减少80%以上。
就目前农村实情看,农村垃圾运送关键是深化完善“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处理”梯次运送网络。“户集”要求每户农民自觉将食物垃圾与非食物垃圾分离,入袋装桶。“村收”要求每个村将村域内垃圾清扫收集运到中转站,力争日产日清,实行垃圾分拣处理。“镇运”要求每个乡镇定期将分类后的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县(市)区处理”要求将集中垃圾按相关标准进行统一处置,走垃圾处理产业化道路。
经过分类压缩的垃圾,除生态堆肥外,当前主要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两种。卫生填埋虽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隐患多,但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仍是垃圾处理的一个主要渠道。焚烧发电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垃圾处理技术,主要通过垃圾焚烧来发电,焚烧后的废渣用来制砖,产生的余热用来发电,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链。垃圾集中焚烧发电将是重点发展方向。
系统工程迫切需要政企联手
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停留在末端处理上,必须从源头入手,着眼于全过程,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管理和设施网络。目前各方对于农村垃圾治理呼声较高的是,尽快制定、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和法规管理体系,使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给投资农村垃圾产业化的企业吃一颗“定心丸”和送上“助推器”。
然而,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农村垃圾处理迫切地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联手。从政府来说,可以发挥鼓励作用,逐步规范村、乡、县三级投入标准以及相应级别的补助标准,通过“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提高各方参与农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从企业来说,可以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技术扶持,指导帮助一线工作人员掌握堆肥处理、筛选分拣、保质运送等相关技术,规范设置农村垃圾分类场、就地堆肥设施等。
有专家认为,引入市场化是农村垃圾处理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确保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市场化运作成功的关键。在市场配置上,各级政府可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垃圾处理开放式、低门槛市场准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垃圾开发市场,增强农村垃圾处理市场活力;在管理手段上,则可以从生产源头控制垃圾产生,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快完善农村企业垃圾收集、清运、消除收费标准,增加垃圾处理经费来源。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