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超市:一半顾客不用环保袋
4月2日下午5点半,在江北观音桥步行街写字楼工作的王晓婧下班回家,临近家门时,她拐到附近一家大型超市,准备采购点食品回去做晚饭。
青菜、水果、零食……不一会,王晓婧推的购物车里就装了大半筐东西。结账时,没等收银员发问,她就说:“买两个塑料袋,最大的那种。”
这位年轻白领说,她每天工作非常忙碌,通常都是下班时顺便到超市买菜,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装回家。“并不是我不支持国家的限塑政策,关键是工作太忙,每天早晨出门时还要想着带个袋子,对我来说,实在太难。”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生活节俭的老年人会自带环保袋子,多数人逛超市时还是会选择购买有偿塑料袋。
3日下午3点,记者在南岸四公里一家大型超市的17号收银柜台蹲点半个小时,共有16位顾客结账,其中购买塑料袋和自带袋子的顾客分别为9位和7位,基本上是1∶1。一家超市的收银部主管表示,超市每天的塑料袋使用量是“限塑令”实施前使用量的1/2。
农贸市场:违禁超薄袋随便提供
相对于超市,农贸市场的情况更为糟糕。65岁的陈云煌大爷常年在学田湾农贸市场买菜。4月5日早上8点,记者和陈大爷在买菜“早高峰”来到菜市场,发现曾经一度绝迹的白色、绿色、红色超薄塑料袋又被挂到了多数摊位上,十分显眼。
在菜市场的一个蔬菜摊位前,陈大爷挑选了几个萝卜,摊主过秤后,很自然地拿出一个塑料袋,把萝卜往里面一塞,递了过来。
“现在不是不能用这种塑料袋了吗?”记者问。“不用袋子萝卜装在哪里?”摊主瞥了记者一眼说。“那这塑料袋要付钱吗?”记者又问。“几分钱一个的塑料袋还要付钱?”记者再次被摊主取笑。
据陈大爷讲,“限塑令”刚实行的时候,这个市场都用了一阵子合格塑料袋并有偿提供,但是不久后,国家禁止使用的超薄免费袋又卷土重来。顾客不但不用花钱买袋子,而且想要几个小贩都肯给。一市场经营户则说,顾客几十年来已经养成了白拿塑料袋的习惯,一旦要收费,说不定生意也黄了。所以大多数经营户只能顺着顾客,继续免费送塑料袋。
难在哪里
商户分散检测专业导致执法难
“限塑”遭遇有“令”难行尴尬已是事实,有人甚至戏称“禁白”成了“白禁”。
近日,记者走访了重庆市多家副食品店、街头水果摊和餐厅等,发现都存在提供免费塑料袋的现象。在餐厅中,如果客人要求打包,服务员多附送塑料袋,将打包盒装在塑料袋内让客人带走。另一个使用免费塑料袋较为严重的场所是早餐点,大部分市民在买包子油条时认为“用塑料袋更卫生”。
去年6月1日“限塑令”施行起,向消费者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将被处以5000~10000元的罚款。记者调查发现,近一年时间内工商部门公开的“限塑令”罚单仅有3起:去年“限塑令”实施当天,江北建新市场一塑料袋批发点因销售不合格塑料袋,经营户全某被处以5000元罚款。此后,巴南区和万州区也开出过类似罚单,但处罚金额却为500元和2000元,低于国家规定。
重庆市工商局人士表示,全市有近千家超市、500个商场、2000多个集贸市场、近70万户个体经营户。集贸市场和个体商店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是监管和执法的难点。此外,国家规定塑料袋的厚度必须≥0.025mm,这一标准难以用肉眼判定,必须由专业人员使用专用仪器测量。同时,很多不正规厂家仍在生产非环保塑料袋,如果不取缔,这些塑料袋就很难消灭。
破解思路
用塑料袋利润设“环保基金”
“塑料袋从免费提供到收费销售,实际上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增收途径,”市政协委员吴音在今年重庆“两会”上表示,应该用这笔钱设立环保基金,专项治理“白色污染”。
吴音说,“限塑令”的直接受益者是商家,按照一个商店一天使用1000个袋子、单个袋子1毛钱计算,商店由此节约下来的费用为100元/天,一年便有几万元的额外节余。
吴表示,实施“限塑令”,收费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只是让塑料袋涨价和收费了事。如果人们的环保意识没有增强到主动减少使用塑料袋的程度,“限塑令”就可能沦落为“卖塑令”。
“商家也需要担当环保责任。”吴音在“两会”提案中建议政府可以将这笔卖“塑料袋”的收入统一形成“环保基金”,用于环卫清理或者用于支持再生能源等环保产业,使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定期公布该笔“基金”的用途。
本版稿件记者梁鹏实习生黎胜斌采写
各方说法
市民:可以变罚为奖
有市民认为,从效果看,更好的是奖励“不用塑料袋”,而不是处罚“用塑料袋”。上海一些菜市场的菜贩曾打出招牌:“自带购物袋,蔬菜每斤便宜1角至2角。”而美国的超市,顾客自带购物袋,可享5美分的优惠。在波兰,一些商店提供需付费的多次性袋子,当袋子损坏时,可免费换新袋子。陈大爷建议,可围绕“限塑令”寻找新办法,让市民意识到不使用塑料袋的好处和利益。
专家:研发替代品是限塑关键
重庆市社科院专家王秀模认为,“限塑令”实施效果不佳,尽快找到价廉、环保、符合百姓方便需求的替代品是关键。他说,要减少塑料袋用量不能全靠打压,比如像包子、馒头这类食品,用布袋、环保袋都不适宜,用纸袋又不防漏,只好用塑料袋。”国家应进行相关研发投入,尽快找到合适的替代品,这样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志愿者:倡议强化环保意识
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说,早在10年前,他就和一些环保志愿者奔走呼吁治理“白色污染”,减少使用塑料袋,使用竹篮、布袋等替代品。
吴登明表示,根据外国的“限塑”经验,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将使塑料购物袋的总体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左右。但中国的“限塑”成效和外国比较起来还有差距。吴说,他将通过不同渠道倡议市民自觉减少使用塑料袋,灌输“小行动,大改变”的环保理念。
独报评论
“限塑”路漫漫
许媛
曾有这样一种说法,二十世纪最成功的发明是一次性用品。一次性塑料袋、餐盒、筷子、纸杯、梳子、牙刷……几乎你可以想到的东西都被复制成一次性的东西,仿佛这样就方便、文明、卫生了。
真是这样吗?以一次性塑料袋为例,它的好处主要是方便,但害处更多。白色污染、焚烧时产生有毒气体、容易引起土壤板结、回收清洗环节还会造成水污染。一个塑料袋把空气、土地、水,污染了一个遍。
去年6月1日,国家出台“限塑令”。不过,这项为环保而推出的新政,在施行的10个月里,却遭遇尴尬。
商家喜忧参半。喜的是大型超市,原来免费提供的塑料袋,现在可以名正言顺地收费;忧的是小摊贩,一家包子店的店主抱怨道,如果让他也一个袋子两角来收费,那么一笼笼的包子“估计只能留给自己了”。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很多情况下是,塑料袋照用,还比“限塑令”之前多花了几毛钱,“并不是我不支持国家的限塑政策,关键是工作太忙,每天早晨出门时还要想着带个袋子,实在太难。”还有市民提出疑问,在“限塑令”中为什么只规定了消费者的环保责任,却没有商家的一点责任?
“限塑令”实施快1年了,这项政策真正地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进行补充和完善,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但重要的是我们迈出了这一步。至少,大型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已经减少了一半。今天,环保已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从最细微的一点一滴做起。那么,从今天起,不怕麻烦,拎个环保袋出门如何?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