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污泥处理处置如何产业化 启动市场需政府助推

2009-07-31 02:24:03  

  王凯军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1986年开发的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连续4年被当时的国家环保局评为最佳实用技术。

  编者按:

  今年年初深圳市清水河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3号污泥坑发生管涌,专家认为此事件敲响了警示钟,污泥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实际上,从政府到企业,各界已经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和尝试。

  政府方面,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年初联合公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被业界认为是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正式启动的重大政策信号;科研方面,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针对污泥处置已经研发出多种实用技术,比如污泥水热干化技术(相关报道见本报2009年3月19日6版)、水泥窑处置技术(相关报道见本报2009年1月1日6版和2009年1月15日6版)、FYD生物制剂等,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市场方面,企业界也已开始行动,逐步介入污泥的综合处置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有效的、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完善的、合理的政策机制,污泥处置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期内容中,对目前污泥处理处置的相关政策、产业化进程和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报道,以期引起行业重视,加快其产业化进程。

  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年初联合公布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技术政策》)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相关报道见本报2月16日6版),首次确定了地方政府作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并对费用落实、技术路线等产业发展关键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被业界认为是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正式启动的重大政策信号。

  《技术政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凯军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事关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的,除了技术进步、技术路线和适用方案选择、市场投资意愿等之外,真正启动市场的推手还在于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在明确责任后,政府必须加快完善相关规范标准、合理引导市场、切实落实收费补贴政策。

  技术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污泥产品园林用最获认可,环境风险得到充分考虑;大城市污泥的产生量很大,单一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都会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出现问题,对大城市应当鼓励多种渠道、多种技术并行

  填埋成本低、焚烧无后患、土地利用体现资源化、堆肥技术成熟,目前主流的四大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孰优孰劣,不仅业界争论颇多,就是专家们也不能统一意见。王凯军认为这很正常,他说:“对现在市场上的技术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更好,哪种不好,只有能用不能用、管用不管用的区分,得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作为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其评价的指标体系就更为多元和庞杂。比如,要根据人口、工农业结构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污水性质等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以及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情况综合来考虑。”

  “总体讲,经济实力强、土地资源有限、污泥产生量大的大城市一般可以考虑直接焚烧。污泥产生量少且分散,可以利用环境销纳的地方,选择其他方式相对更经济实用。”王凯军同时强调,对于大城市而言,因为污泥的产生量很大,单一的污泥处理处置方式都会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出现问题,比如焚烧的达标排放、污泥产品的质量和销路等方面。所以对大城市应当鼓励多种渠道、多种技术并行,比如上海“填一点、烧一点、利用一点”,多种技术并存的模式就比较符合实际的选择。

  在《技术政策》出台后,很多人瞄准了其中政府优先采购污泥产品的规定。这是否意味着以后污泥产品的销路不成问题?对此,王凯军表示,这一规定只是一个信号,具体怎么实施还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机制上予以保证。王凯军透露说,当时我们专家组的意见是,大城市一直有着稳定、大量的园林用有机肥需求,又在建设部等政府部门管理范围内,由园林系统购买污泥产品,比农用、填埋矿山荒地等更加具备可操作性。事实上,这样的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基本认可。

  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污泥产品环境风险问题,王凯军说,《技术政策》里对这方面的考虑是慎重的,比如,国家鼓励园林用肥等环境风险较低的利用方式,在农用方面进行了限制。

  在标准方面,新的污水排放标准已经对污泥农用标准做了新的规定;建设部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对农用、填埋、绿化等土地利用产品的泥质做出安全性要求,相关标准正在不断完善中。

  技术有门槛进入要慎重

  技术研发要体现专业性,不要过分强调资源化;污泥就是废弃物,安全地处理处置始终要摆在第一位;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备处置污泥的能力和条件

  记者日前赴成都考察了一位民间环保发明人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民间开发推广环保技术的热情和艰难有了新的了解。在问及如何看待如今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技术研发时,王凯军表示:“研发环保技术当然要鼓励。”

  但他同时建议,个人、企业开发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最好还是要和专业的科研、设计、建设单位合作,结合科研、工程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仅凭一己之力尽管也有成功的范例,但毕竟很少,考虑可能不全面、不完善。比如二次污染的问题,且对污泥产品销路容易想当然。”

  “有些技术过分强调污泥是一种资源,这也是不合理的。”王凯军指出,过分强调污泥资源化并不合理。污泥就是废弃物,安全地处理处置始终要摆在第一位。污泥所具有的资源化的价值,只有在得以利用的条件下才能体现。所以,技术只着眼于单一的污泥产品,而没有当地实际应用的条件和成本考虑,加上销路不畅,当初设计的技术可行性就可能不存在了。

  “判断一个技术是否成熟的标志,就是有没有设计的标准和建设的规范。”王凯军说,技术本身做到切实有效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工艺流程和工程建设的角度来考虑,需要一整套详细的考察程序。单个公司可能未必有这种能力进行综合、系统的考察,形成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市场推广环节,公司所具备的标准化的能力、市场化的能力,都决定了其是否能在更大的市场和领域得到应用。这些都是技术开发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针对某地全球招标污泥处置技术的做法,王凯军说,和污水处理行业相比,污泥处理处置的专业性更强、涉及的环境风险更大,因而技术门槛和准入门槛更高。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备进入的能力和条件。现在,各地、各企业甚至个人都在进行探索,技术五花八门,处理处置效果不稳定的现象很突出。

  据王凯军介绍,由于缺乏经验,信息又太过繁杂,各地政府部门在选择技术时容易无所适从。环境保护部从2007年开始一直在进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针对这一问题,对环保产业相关技术选择给予了全面指导。《技术导则》和《技术政策》和即将推出的污泥处理处置工程规范就是这方面很有益的尝试,旨在为管理部门提供指导依据,帮助专业部门和用户进行技术辨别。

  技术路线要引导收费补贴要跟上

  政策要和技术一起成熟起来,技术和成本都不再是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政府是否在明确自身责任后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机制,才是业界最关注的

  在不久前记者参加的一个环保论坛上,就污泥技术路线由政府直接干预还是定下处置标准由市场自由选择的问题,在现场引发激烈争议。王凯军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对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政府必须插手,除了技术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政策要跟上。

  “一方面,出于对环境安全、公众安全的考虑,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在技术路线上对市场有所引导,指出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不要在具体工艺选择上进行干涉。另一方面,无论选择哪一种处置方式,企业的介入都需要稳定的运行费用。污泥产品本身市场性价比不具优势,需要更多补贴和优惠条件。”王凯军说,针对污泥处理处置的收费补贴政策要制定、要落实,这点对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化的发展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是地方政府需要尽快作为的领域。”

  事实上,“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有没有技术、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而是地方政府作为不作为的问题”,王凯军说,随着国内技术研发的进步,核心技术设备的国产化,技术和成本都不再是国内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政府是否在明确自身责任后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机制,才是业界最关注的。

  据他介绍,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国家在水处理收费定价中已经包含了污泥处理处置费用,但是地方政府却长期没有去核算和征收。老百姓关心费用问题,根据王凯军的测算,将处理处置费用折合后,对现行污水处理收费的提升将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具体数字还得详细测算,但用数量级的概念表示,应该是一毛钱。”

  数据

  ●根据有关调查,全国20万t/d及以上规模污水厂的污水处理能力总共达到2272.6万t/d。以万吨污水产脱水污泥7.5吨(含水80%)计,每年产污泥613.6万吨,占全国 污泥总产量的55%。

  ●根据2007年底有关部门对全国处理能力20万t/d(含)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情况的统计,83%没有经过妥善处置,这些污泥的出路也没有一定的保障,造成了污泥无控排放的现状。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