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污染土壤修复:萌芽中的新产业

2009-07-31 02:24:28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土壤环境修复院士专家行”活动。到达广西后,专家感觉这里土壤污染问题的确很严重。

  考察地之一的河池市环江县,2001年6月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上游3家选矿企业的尾矿库被冲垮,导致尾矿和30家选矿企业历年的废矿渣随洪水淹没两岸农田,洪水退后,尾矿及废矿渣沉积于被淹没的两岸耕地上,造成近万亩农田污染绝收。

  广西喀斯特地貌占其总面积的37.8%,农作物产量不高。不少地方粮食不能自给,即使小块土地,农民也很珍惜。因此,一旦发生土壤污染,对这里农民的生活影响非常大。

  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研究员应环江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赴污染现场考察农田污染状况,并带领团队进行土壤修复试验工作。2007年,在国家“863”课题的支持下,又进一步联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矿业研究总院、云南环科院等单位开展成套技术研究。通过3年的修复,土壤中砷、铅、锌和镉等重金属活性和环境危害大幅度降低,原来寸草不生的污染农田恢复了生产能力,可以种植甘蔗、桑树、苎麻等经济作物。

  但目前的修复工作仍是示范性的,开展更大规模的修复治理尚需配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在国家层面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污染土壤不仅是单纯的环境要素,也涉及食品安全、人体健康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广西来说,在一些地方还会影响到老百姓的脱贫。

  “污染土壤修复,功在当代,利及千秋,非常重要。此次专家行活动是很好的启动与宣传。”广西人事厅副厅长何利顺表示。

  “土壤污染问题必须想办法尽快予以解决。”广西环保局副局长钟兵表示,与水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更为巨大,修复时间长,投入大,往往很难彻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目前,值得欣慰的是,国务院高度重视这方面工作,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此次就土壤污染修复及阶段性成果进行这样的专家、官员的专题调研和讨论,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土壤修复综合研发和技术示范平台,对其他地方的污染治理是很好的借鉴。”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土壤处处长张山岭表示。

  在国家层面,最近几年土壤污染问题已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特别是从2006年起,国务院批准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攻关专项,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后期总结阶段。

  2008年1月8日,环保部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2008年6月,环保部特别出台《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

  从2006年开始,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中,除了能力建设、水、大气方向的治理,在涉及新农村方面,就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示范项目和土壤污染防治示范项目,从2006年至2008年,对这一专项投入约为4000万元。“虽然资金有限,但毕竟开了头。”张山岭说。

  从去年底至明年,环保部一直在筹划“十二五”的环保工作。张山岭介绍,其中已经确定有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下一步,除了就此问题加大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外,也需要与各省一起,共同努力把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做好。

  “从国家目前的管理方向来看,地方要争取项目支持,如果没有规划就比较困难。”张山岭提醒,“对中西部,中央支持多,但也不是全部投入,地方和企业要合理承担一部分配套资金。”

  治标更要治本:怎么解决源头问题

  “矿业采、选、冶三位一体,一旦造成污染,后果严重。从现在就抓起很有必要,否则治理成本远远高于源头治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李培军表示。

  从源头及早解决问题也是多位活动参与者的共识。

  张山岭表示,土壤问题不单纯是就土壤污染治理而言,尤其在环江,共性的问题是由于矿山开发甚至冶炼加工等一系列活动所衍生的土壤环境问题。要系统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是说哪一片污染了,就去做个方案拿钱治理。流域管理如果跟不上,再来一场大水,成果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钟兵认为,长期以来,在工矿企业资源开发中,环保观念、理念不到位,也使不少区域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他表示,环江遭遇暴雨袭击所导致的尾矿库冲毁,如果当时及时采取措施,污染不会有今天这么严重。“上游尾矿库治理必须解决,要进行系统综合的工程部署。”钟兵说。

  中科院资环局研究员芮海凤表示,从源头上,要考虑尾矿治理。在土壤环境方面,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相关研究工作,并且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在尾矿清洁生产方面,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就工艺改造方面有很好的工作,能够达到综合利用零排放。科研上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在做,如果有需要,可以为全国的土壤环境修复提供各种服务。

  芮海凤表示,此次工作既是广西与中科院工作的对接,也希望有多部门的协同合作,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广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目前从管理来说,整个国家层面对采矿业导致土壤污染的法律约束不够,管理相对粗放,更多还是靠地方自觉。这方面的法律规范有待加强。

  技术推广期待国家层面的统领带动

  实验表明,陈同斌课题组1999年筛选出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砷(砒霜)的吸收能力可以达到普通植物的20万倍。该超富集植物是环境修复领域中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修复植物材料,受到国内外同行和科技部、中科院、环保部等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推动了我国土壤环境修复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全球砷矿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砷探明储量的70%集中在中国。而中国的砷矿资源则大部分集中在广西、云南和湖南。

  土壤中的砷可以通过非食物链途径,如地表扬尘,大量进入人体。在被砷污染的土地,即使不种植农作物、不食用当地的受污染蔬菜和水,人体和环境仍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陈同斌领衔的国家“863”计划“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技术示范”重点项目中,有一支专门的力量——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矿业研究总院、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云南环科院等单位配合下,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解决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焚烧和砷的回收等配套技术问题。目前,已有较成熟的专利技术,蜈蚣草的推广应用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发挥作用。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与资源工程室副主任、“863”计划“砷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重点课题负责人雷梅博士则领导课题组建立了蜈蚣草与桑树、甘蔗和苎麻间作的修复模式。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出污染土地的重金属钝化技术,能阻止重金属进入食物链。

  陈同斌介绍,他们的土壤修复成果是多团队参与的大集体成果,集成了20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围绕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工作已经开展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工程示范研究。所筛选出的大豆、玉米、红薯等修复植物,不限于环江的品种,也选择了适合其他地方的品种。作为广西人,陈同斌希望下一步能把广西的力量组织起来、队伍带起来,以更好地承担相关国家项目,促进广西发展。

  参与此次活动的不同单位的多位专家,在土壤修复领域都有比较专业和长期的工作,并与陈同斌团队合作过。

  “要有很好的技术推广、规范、规程,下一步应该由国家项目带动,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了解关键技术是什么,涉及哪些问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成升魁研究员建议,以科学家的积累,把河池市的环江、南丹作为典型,形成系统到位的污染土壤修复咨询报告,向中央提交。与多个研究所一起联合起来申报国家支撑计划,深层次解决土壤污染修复的关键技术。他同时建议,支撑技术应有地方企业配套,也应该提高老百姓的环境意识。

  成升魁表示,可以通过一个系统工作,包括把河池地区的水、土壤、空气等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

  李培军也认为应通过争取大的科技项目的关注,利用成熟技术,在地方热情匹配的地方进行试点,以尽早解决现实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对陈同斌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指出,污染土壤修复是广西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希望中科院的技术为广西解决污染农田修复的难题。

  污染土壤修复是一个正在诞生中的新兴环保高技术产业。2002年以来,陈同斌团队研发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已先后在湖南郴州、云南个旧、广西河池和北京进行应用示范,为推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一定基础。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