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行业投资萎缩,但属于市政基建投资的垃圾处理产业,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多项光环的笼罩之下,受惠于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的投资计划,反而因祸得福,逆势飘红。这个一向被称为“无本万利”的生意,正吸引着无数外国资本的竞相进入。
中国成世界最大垃圾处理市场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的消费能力日益增长,加上消费品的包装日渐繁复,中国居民消耗的垃圾量正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长,增速与GDP比肩。
按2008年年鉴统计,2007年全国655个设市城市的垃圾总量达1.25亿吨,然而,多数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并没有跟上垃圾的增速。年鉴统计表明,全国垃圾总量约有四成未经集中处理,它们只是从城市人的眼前消失,被简单填埋或堆放在郊区、甚至农村。
县城和乡镇的垃圾处理水平更为落后。按照国际水平衡量,在中国农民年收入正进入1000美元水平的过程中,社会各方对村镇垃圾处理的投入必然大增。中国目前有1600多个县级城镇,按照国家的规划和部署,这些城镇将陆续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
早在2007年8月,针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处理水平低的情况,为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印发了《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国要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2万吨/日。到“十一五”末,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60%;其中,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
在这之前,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也已经正式公布。方案中将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十一五”期间,环卫设施投资是1115亿元,其中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将达到516亿元,不达标处置设施治理费用73亿元,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目前的城市垃圾比例中,塑料占到了8-9%,玻璃占到了4-5%,纸张占到了2-3%,这些都是丢弃在垃圾中的财富。而树叶、蔬菜根皮、瓜果皮核等有机物,所占比重高达 20-25%,这可以直接转化为绿色肥料,卖给城市绿色农业生产业。如果将其中的有机可燃物加以燃烧,一吨城市垃圾的热能相当于半吨煤。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运行机制正逐步由政府投资行为向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向变革。这一变革将使垃圾处理产业的“黄金”商机凸显,为企业进军垃圾处理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此,业内人士估计,垃圾处理正成为投资人眼中的新兴朝阳产业,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垃圾处理市场。
外企抢滩垃圾产业
5月20日,北美最大垃圾处理公司美国惠明废弃物管理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其已确定将引入中国市场的垃圾处理业务的首站投资地设立在上海。目前惠明正在与包括上海环境集团(上海城投集团下属公司)在内的潜在结盟伙伴进行接触。
有资料显示,美国惠明集团年营业额超过130亿美元,拥有美国400亿美元垃圾处理市场1/3的份额,公司的垃圾发电每年可以满足近百万居民的用电需求。而除了惠明以外,还有威立雅环境集团、苏伊士环境集团也有意结盟上海环境集团。
从目前来看,威立雅环境集团早已在多个城市进行布局,建立了多个垃圾处理工厂,仅威立雅在上海建设的江桥垃圾发电站,日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1500吨,目前为6万居民进行供电,而根据扩建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该工厂将增至每天3500吨处理能力,成为世界第二大垃圾发电站。而苏伊士环境集团也早已在上海化工园区成立了垃圾处理的合资公司,处理工业垃圾。
而来自新加坡的创冠环保(中国)有限公司目前已在福建晋江、惠安等地,以及湖北黄石、辽宁营口、大连,还有海南海口等城市投资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他们希望,未来5年间在中国境内兴建20个垃圾焚烧发电厂。美国最大垃圾发电商卡万塔(Covanta)也已携手中国最大的垃圾发电设备制造商重钢三峰,成为三峰的第二大股东(40%股权)及管理运营合作伙伴,双方的合资公司重庆三峰卡万塔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目前运营可以“吃掉”重庆主城区每日产生垃圾的一半的同兴垃圾发电厂,并先后拿下福州红庙岭垃圾发电厂的特许经营权和成都、泰兴、重庆三大垃圾发电项目的工程总承包权。
事实上,早在2002 年 9 月,由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独家投资的广州亚太生活垃圾有限公司,就与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香港亚太环保有限公司投资约2.8 亿元,在广州建立起一座日综合处理生活垃圾1000 吨的垃圾处理厂,从而正式拉开了外资进军中国垃圾产业的序幕。
尤其是近几年来,全球的废品和垃圾处理公司已经纷纷行动起来,如意大利赫拉公司和德国废钢回收公司因特塞拉公司都非常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日本企业也希望能从中国的环保努力中获益。据了解,日本媒体已经把这一问题上升到了战略高度,该国《外交论坛》文章《中国是环境产业的巨大市场》指出,“重视环境”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价值观,这是在环境领域拥有领先技术的日本产品开辟新市场和改善日本形象的机遇。英国一家媒体更是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环保:绿色发展带来商机》的文章,文章说:“如果亚洲的环境立法是一只股票的话,人们将会疯狂购买”,“中国环保机遇的规模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众多投资者”。
而在外资热衷垃圾产业处理的背后,隐藏的则是外资对于中国垃圾产业所带来的巨额利润的疯狂追逐。有业内专家预测:中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垃圾处理市场,在未来几年内,必然要超过美国。由于“十一五”规划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垃圾处理市场的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巨大的商机使得他们决定进入中国。
而就垃圾发电而言,其带来的利润相当可观。目前对发电来说,一吨煤产生的热量是7000-8000大卡,垃圾只有3000大卡左右,垃圾发电在热值上无法与煤炭相比,但跟煤炭一吨500元-600元的成本比起来,垃圾几乎不需要成本,这就让垃圾发电的利润回报显得十分优厚。就当前来看,美国每吨垃圾转换的电能大约在500-750千瓦左右,而在中国也已经达到400-500千瓦的转换。垃圾发电所带来的净利润在7%-9%左右。
业内专家指出,外资如此看重我国的垃圾处理市场,也和政府为这一产业发放补贴等优惠政策有关。根据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垃圾焚烧发电全部保证上网,上网电价可在燃煤电价基础上,每度补贴0.25元,同时免征增值税、减免所得税,还将获得市政部门按吨位支付的垃圾处理费。这些措施和政策都保证了投资者的收益。
就目前来看,中国城市垃圾综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垃圾焚烧只占全国垃圾处理总量的1%左右,市场发展空间极大。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到2010年,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0%,综合利用率达到60%,这为更多外资的进入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中资企业难与外资相匹敌
面对外资的疯狂进入,国内企业明知道垃圾产业利润肥厚,也难以与外资形成相抗争的局面。
究其原因,主要是核心技术跟不上去。以垃圾发电为例,环保人士及垃圾发电厂周围居民的反对声从未停歇。他们认为,垃圾发电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恶化周围环境,出现二次污染的局面。而利用垃圾填埋产生沼气发电的方式,不仅会严重污染周边空气,沼气排放处理不慎还极易造成爆炸等灾害性事故。但关于如何解决类似难题的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却一直没有掌握。而核心技术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垃圾处理产业的时候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对国内垃圾处理企业而言,抑制其发展的更关键因素在于行业竞争的不规范。垃圾处理在国外很多公司是可以赢利的,但由于我国很多城市的垃圾燃烧值不高,容易导致亏损,因此政府的补贴就尤为重要。但现在企业间互相的杀价已经导致政府每吨补贴从以前的110元-120元左右,下降到了现在的60多元,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下降。而且由于招标过程不透明,不少企业通过关系拿到项目,在其他方面获得收益,导致了行业难以朝着改进技术、提高效率的方向健康发展。目前,在地方政府进行招标建设垃圾发电厂时,每次竞标都会引发混乱,一些企业为了得到项目,不惜做亏本的买卖,把价格压得极低,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利益。
业内专家也认为,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投资回报意义是不同的。对地方政府而言,希望以较少的投入、较短的建设时间完成投资项目,因此在招标过程中,就会选择低价中标的企业,但单纯的低价中标往往会造成后患。有业内专家指出,近几年来,有一些非主流的、没有技术能力的垃圾处理公司承担了一些城市的垃圾处理业务,但他们根本没有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这其实有很多安全隐患。为此,专家提出建议,地方政府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招募等形式,综合比较来选择合作者。
除此之外,垃圾处理产业立法制度的缺乏也是国内企业难以产生竞争动力的重要原因。目前,垃圾处理产业的立法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以电子垃圾为例,早在2004年10月初,发改委向社会公布了其《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实际上,这并不是中国第一个有关废旧电子产品的管理条例,此前,信产部、国家环保总局、商务部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部门政策或通知,但直到今时今日,关于这方面的立法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得不到制造企业的支持,也没有明确的法规,国内企业难以产生“投身电子垃圾回收”的动力。反观其它垃圾产业,大抵如此。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