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广州李坑爆炸事件后应有的反思

2010-01-11 13:25:32  

 

  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1月7日发生了什么事情?单看新闻标题的话,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描述,有的称为“蒸汽泄漏”,有的叫做“管道爆裂”,网络上普遍报道的是“发生爆炸”。这些用语的选择,可以丈量当事方和媒体之间的距离。距离较近的,是一种大事化了的语气;距离远到较难控制的时候,则存在幸灾乐祸的旁观态度。

  不过这些新闻的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事实是清楚的,那就是蒸汽冲破了管道,烫伤了5名工人,整个焚烧厂停止运转,垃圾要运到别的地方处理。这首先是一起悲剧。据说其中两名伤者生命垂危,但愿已经有所好转;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伤痛以及可能留下的后遗症,大概是难以逆转的了。此外,该焚烧厂的停工所造成的市政损失,恐怕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好消息,当天就有人在M SN和网络论坛上分享。在这些人看来,这是一出讽刺喜剧,遗憾的是它没有在更早的时候,比如去年11月22日,当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吕志毅把李坑作为一个国际标准的样板、以此证明推行垃圾焚烧项目的必要性的时候,突然传来“嘭”的一声巨响,讽刺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广州市政府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自己着力塑造的榜样,却被很多民众等着看笑话?尽管它也那么争气或者不争气地,很快就满足了民众的愿望,但是这几乎是一个搭载着生命悲剧的笑话,沉重得让人想笑又笑不出来。

  在5名受伤工人痛苦的呻吟声中,人们为什么想笑?回溯之前维权过程中遭遇的冷待和僵局,大家期待这起悲剧成为一个推动力,让政府重视李坑的问题。事实上,事故发生之后,广州市城管委已经发出指令,要求举一反三,对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确保设备设施性能良好。说实话,这个要求只能算是举一反一。假如爆炸之后只做这一点事,只会让人等着看更大的笑话。

  既然已经在日日运转,设备性能良好自然是一个起码的条件。但是,大家更加关心的是,在政府部门屡屡声称李坑是欧盟标准、先进得不得了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客观中立的机构,对它拿出令人信服的绩效评估出来?网络流传的癌症名单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些不需要任何权威评判的恶臭又是怎么回事?就算欧洲人很享受这样的标准,李坑人是否可以拒绝?何况了解欧洲的人,并不相信人家也这样在恶臭中宣称世界最优。

  在政府和番禺居民对话,达成停止垃圾焚烧项目的共识之后,李坑的事就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同时考验着政府和媒体。在番禺居民的抗议过程中,一直也没有缺少李坑人的声音。会江和李坑的村民表达方式或不如番禺小区居民理性和讲究策略,但是更应该看到,他们所遭受的威胁或损失更加严重,感受也更加痛切,可是底层民众的反抗往往容易被政府忽视。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广州市民意识到,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仅仅是李坑的事,它关系到整个广州垃圾处理的未来方向,更关系到市民与政府公共政策的对话通道。政府更及时、更主动地面对问题,让民众多一些正面的参与,而不是只能采取幸灾乐祸的姿态,则更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建设。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