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北京将建立垃圾从量收费制度

2010-01-27 11:07:51  

    新京报讯 (记者傅沙沙) 昨日上午,在北京市政协全会的城乡建设和管理座谈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吉林与委员们重点讨论了北京的垃圾处理问题,并梳理了政府处理垃圾的思路。他提倡采取新技术、新方式处理垃圾。

  吉林称,垃圾处理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遇到的问题,过去的处理是填埋,由简单的填埋到卫生填埋到无害化处理。“但目前填埋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他说,土地资源很稀缺,还要拿出很多土地来填埋垃圾,对水、大气和环境会造成污染。因此,他提倡采取新技术、新方式处理垃圾。

  在垃圾处理的探索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吉林称,我们身边的很多小区都摆了很多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但老百姓按照要求扔了后,在运走途中却又被混为一体,“这就没有意思了。”

  吉林分四个步骤阐述了北京市政府处理垃圾的思路———“实施分类、垃圾源头减量化、循环利用,再建垃圾场,哪怕是再建垃圾焚烧厂”。吉林说,不能是个孤零零的垃圾处理设施,而是垃圾作为资源利用而形成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吉林承认,垃圾焚烧很敏感,但不可能所有垃圾都能循环利用。

  垃圾逐步从量收费

  委托清运初步方案已完成

  新京报讯 (记者傅沙沙)昨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中,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表示,北京将逐步建立垃圾从量收费制度,垃圾委托清运费初步方案现已制定完成。按照方案,垃圾产生者丢弃的垃圾将按体积计量收费,即收费与垃圾产生量、分类情况挂钩。垃圾委托清运费方案针对垃圾产生者、收运单位和垃圾产生区建立三种收费模式,收费标准尚未公布。

  ■ 花絮

  阳安江坚持“垃圾”进报告

  “垃圾处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政协尤其重视。”昨日,吉林讲了一个小细节。阳安江主席作工作报告时,最后有一条是垃圾分类。草案讨论时,有人提出,政协这么个庄严的场合,最后给政协委员提要求时,是不是就不要把“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放进去了。但阳安江主席坚持将“垃圾处理”写进工作报告,他说:“这个事情是大事,政协委员很重视,一定把它放进工作报告中,发出号召。”

  垃圾分类应层层监督

  新京报讯 (记者廖爱玲)北京的垃圾收集、处理存在三大问题,建议对垃圾分类实行层层负责把关监督。

  昨日下午,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在市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举行的大会发言上谈到垃圾处理问题。

  “如果继续按照现有垃圾的收集处理方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永远是一句空话。”民建北京市委秘书长李申虹称。

  据悉,民建委员组织专家进行了近1年的调研,发现北京垃圾收集、处理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现有垃圾收集方式简单,造成减量化困难。

  倡导垃圾分类多年,至今也只停留在垃圾箱分类。清运垃圾时把每箱垃圾都混在一辆车上运到垃圾集中点,再送到处理场。结果是垃圾数量不减反增,用于垃圾收集运输的投入却越来越高。

  二是现有垃圾处理方式单一,致使垃圾资源化无望。

  处理垃圾的方法多是填埋,日益高出地面的“垃圾山”导致周边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单一的处理方式使垃圾中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调查还发现,垃圾处理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有的建了堆肥设施,但由于生产出的肥料价格太高,农民不买,致使设备几乎闲置,大量有机物继续填埋。

  三是政府单一投入,产业化水平极低。

  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政府单一投入,花钱买垃圾,花钱填垃圾,还要解决垃圾处理引发的社会问题,没有考虑利用垃圾处理形成各种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 建议

  尽快把垃圾处理纳入立法

  针对上述问题,呼吁尽快建立科学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不只是简单地可回收或不可回收,还要确定回收做什么用,由谁回收。

  从家庭分类倾倒到小区分类收集、分类运送;再到垃圾站,环环都须按分类标准执行。小区物业、居委会、街道办层层负责把关。

  同时,不能单靠填埋来解决垃圾,建立合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议尽快把《北京市垃圾处理条例》纳入立法计划,或先行颁布一个垃圾处理办法,确定禁止填埋、禁止焚烧的垃圾种类。

  ■ 他山之石

  德国从1972年就出台第一部《垃圾处理法》,规定垃圾分类、减量以减少填埋等,此后陆续规范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行为,有机物禁止填埋、禁止焚烧。按照规划,到2020年,实现所有的城市垃圾不填埋、不焚烧的目标,全部再利用。

  日本设立创造型的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对中小企业从事的有关环境技术开发项目给予补贴,补助费占研发费用的1/2左右;对废弃物资源化工设备生产者给予相应生产、实验费的1/2补助。

  美国最直接的刺激措施是根据所倒垃圾数量对人们进行收费。一些州对饮料瓶罐采用了垃圾处理预交金制,此法可使垃圾在重量上减少10%-20%,在体积上减少40%-60%。

  二次污染需要监管

  ■ 专家答疑

  新京报讯 (记者杜丁)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北京市民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中发现,垃圾处理站位置、是否采用焚烧方式处理、如何更好推进居民垃圾分类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昨日,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称,居民对垃圾处理场位置、是否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等有意见,关键问题还是监管,如何控制好二次污染。

  有企业偷工减料

  去年,海淀区彰化路、朝阳区翠城等小区居民都因附近垃圾处理站臭味扰民提出抗议。

  对此王维平表示,居民反映问题是对的,居民关心周边环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的问题出在垃圾处理场为什么有味,为什么有污染?他称,有些企业为了省钱,在垃圾处理上省时省料,加上政府监管缺少法律依据,导致监管不力就造成了二次污染。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就没有一条垃圾处理场运行的规范和监督处理制度。

  关键问题是监管

  是否采用焚烧方式处理垃圾已成为北京和各地居民关注的问题。

  王维平称,各种垃圾处理场都有环境控制标准,焚烧厂有焚烧厂的控制标准,填埋场有填埋场的控制标准。“说白了,老百姓反对的其实不是焚烧的问题,根上是反对污染。”他说,假设不建焚烧厂,建填埋场,如果没有管理到位造成污染,百姓照样也会反对。垃圾焚烧绝对有安全标准,全世界都在用垃圾焚烧,北京为什么不能用?关键问题还是监管,如何控制好二次污染。

  垃圾分类尚无立法

  有居民提出,小区内的确设立了分类垃圾箱,但很少有人分类扔垃圾。

  对此,王维平认为,居民实现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存在很多种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目前北京没有一条有关垃圾分类的立法,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没有权力对于不分类的情况给予处罚。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