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民意汹涌而只是简单叫停垃圾焚烧项目,却没有回答垃圾处理出路的根本性问题,显然不是政府行政决策的完美收官。紧接下来,政府所应该做的是拿出科学、权威的依据,从处理技术、市场运行、公民接受等角度,重新讨论、论证。可以预料,如果没有“赛先生”保驾护航,任凭政府官员喊得舌敝唇焦,也难以服众,问题的死结终究还是难以解开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广州生活垃圾处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7.8%的市民不赞成垃圾“一埋了之”,48.6%的市民不赞成“一烧了之”,高达96.4%的市民认为“文明处理垃圾是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为破解“垃圾围城”困局,85.9%市民认为广州有必要推行垃圾分类且时间已经成熟。(1月27日《羊城晚报》)
面对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风波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留下的困局,广州急需为日产超万吨的垃圾寻找合适的出路。审视广州垃圾处理面临的种种问题,已经开始的垃圾分类试点可望疏通其前端渠道的阻塞,而终端的死结如何解开仍苦于无法得到民意的统一支持。这是一道严峻的考题。
可喜的是,在汲取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引发强烈民意反弹的教训之后,政府公共决策将民意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上,主动通过相关渠道广泛征询主流民意,并及时展开推广垃圾分类,为终端处理方式的抉择铺路。这些举措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无论作出怎样厚实的铺垫,即便是顺应民意全市全面铺开垃圾分类,而且达到预期效果,在终端处理方式上,最终除了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之外,剩下的也必须面对焚烧与填埋或两者择其一,或“两条腿走路”。
应该承认,民调显示的民众对垃圾处理方式的鲜明态度,主要基于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正如调查显示,不赞成“一埋了之”者认为会污染土壤、水质,反对“一烧了之”者认为会带来废气污染等。一定程度上,这是民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无声表达,毕竟在没有获得绝对可信的依据之前,谁也不愿意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就建在自家周边。因而,垃圾处理陷入窘境,不仅是处理方式的争议,也是项目选址的较量。
稍加考究,要劈开垃圾处理的生路,同时需要两把利器:“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现在,“德先生”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主流民意获得了充分表达的空间及渠道。由此,在民意受到真正敬畏的基础上,“赛先生”如何发威,就直接左右到垃圾焚烧或者填埋的命运。从民意来看,“文明处理”为众望所归,而“文明”所涵盖之义可以析解为前期分类、有用物质循环利用、实现垃圾减量排放,最后选择不破坏社会生态文明的方式消灭垃圾。显而易见,怎样的处理方式才算是“文明处理”,还得仰仗“赛先生”出来说话。
眼下,“垃圾围城”步步紧逼,寻找出路迫在眉睫。前段时间,因民意汹涌而只是简单叫停垃圾焚烧项目,却没有回答垃圾处理出路的根本性问题,显然不是政府行政决策的完美收官。紧接下来,政府所应该做的是拿出科学、权威的依据,从处理技术、市场运行、公民接受等角度,重新讨论、论证。可以预料,如果没有“赛先生”保驾护航,任凭政府官员喊得舌敝唇焦,也难以服众,问题的死结终究还是难以解开。
乐观地看,一番垃圾处理的全城讨论,民意的直接介入,加上民调彰显的正面反应,有助于淡化番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争议遗留的阴影,使解决垃圾处理方式这一核心问题有了契机和可能。即使是在广州前十年推进垃圾分类几乎无迹可循的情况之下,超九成市民仍极力支持垃圾分类,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大家都知道,垃圾处理不仅是政府的事,而且是关系自身的事,必须同心协力应对。这一点弥足珍贵。
值得期待的解决途径是,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依据广州重大民生事项决策的相关规定,最终通过人大来决定适合广州实际的垃圾处理方式,使之具有合法性,确保决策的公信力,从而通过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程序顺利推进,解广州“垃圾围城”之急。(牛日成 )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