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倾城之六城调查
开篇语
行走珠三角、调查珠三角、联动珠三角。以样本为参照,记录改革发展中共性的珠三角、协同中尚未完全协调的珠三角。
本次“垃圾倾城”专题作为“珠三角样本调查”系列的开篇,旨在对整个珠三角区域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进行全景扫描、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为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样本借鉴。
同题之下,城市之间彼此可镜鉴参照。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南都记者将依托广布珠三角的优势,为读者呈现来自第一线的真实样本。
广州金沙洲社区反垃圾中转站纷争、垃圾处理填埋与焚烧之争、狮山大学城与焚烧厂之争、高明反污泥垃圾焚烧酿生散步、“地沟油”危机前后餐厨垃圾去处之谜……由“生活垃圾”而引发的争议和讨论,在现在和未来仍将继续。生活垃圾,正在由昔日单纯的环境话题升格成为一项城市治理的新的公共危机。
今年4月下旬开始,南方都市报六地联动,在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同步展开珠三角城市生活垃圾大型调查,10多名南都记者实地采访调查、采访专家官员,历时3个多星期。南都记者调查发现,6个城市中,过去两年均有因生活垃圾引发的投诉或案例,佛莞等地曾出现数起颇具影响力的事件。与此同时,各地还出现了带有区域特色的垃圾处理链条危机,如珠海郊区垃圾问题和东莞餐厨垃圾问题等。
目前,6城生活垃圾日均新增千吨以上,并以每年5%-10%的规模增长。现有处理能力虽与垃圾产生量大致相当,但存在盲点区域或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增量等尴尬,面临“垃圾围城”的中短期风险。如江门现有两填埋场库容将满,惠州垃圾新片区垃圾中转站数量严重不足,珠海占全市2/3面积的西部地区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垃圾处理场,东莞垃圾所有填埋基本不达标、焚烧能力则不足。
究其原因,除各自地域特色外,城市化进程与规划滞后的冲突、同城或区域协作意识的缺位或是关键。以佛山样本为例,垃圾填埋场、焚烧场一般集中在城市边缘或郊区人口稀疏地带,但城市化极速发展过程中,原本人口稀疏的边缘地带在广佛同城影响下人口爆发性增长,最终出现人与垃圾争地现象。
填埋和焚烧这两种在业界仍存纷争的处理方式在珠三角城市同样投射下了现实版本。6地除江门外各城均采取填埋和焚烧混合的垃圾处理策略。填埋在佛山、珠海、江门占据绝对优势且是中长期主流方式,江门目前及未来规划全用卫生填埋;惠州、中山两地焚烧占上风且是未来趋势;东莞现以填埋居多但未来倾向于向焚烧过渡。尽管6地现均有试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但大多停留在设分类垃圾箱的初级阶段,而且效果一般。
至此,“垃圾倾城”,已是整个珠三角不可回避的社会公共问题。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