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观察:除了主干道和一些公众场所,街道和社区基本找不到垃圾桶;大大小小几十个捷运站点能向里面丢弃的,也只有废报纸回收筐……
“真干净!”到台北旅游的大陆游客被问到第一印象,常常是脱口而出这句话。然而,最让大陆游客好奇的是,如此干净的台北,怎么连个垃圾桶都这么难找啊?
台北市市长郝龙斌介绍,“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不落地”是台北治理垃圾问题的法宝。同时,回收之后的垃圾变废为宝,则更是台北人的骄傲。上海世博会上,台北案例馆“资源永续”案例就成功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关注的焦点。
“爱丽丝”来了扔垃圾去
2000年,台北市家庭垃圾日均排放量还高达2970吨。并且,堆垃圾的地方,常常是蟑螂满地爬,蚊子苍蝇满天飞。这一年,台北市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不落地”政策。除了大幅减少公共垃圾桶的数量外,还规定除了可回收的资源物品,民众需要使用专用垃圾袋,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专用垃圾袋最小的5升容积、2.5元新台币,最大的120升、60元新台币,此价格包含垃圾清运费用。如果不使用专用垃圾袋,清洁队可拒收,偷扔垃圾重罚,举报者重奖。市政府以垃圾越少、付费越少为诱因,大大提高了市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动力。
等垃圾车是台湾最生动的社区经验。不同年龄层、收入和职业的人,都参与这场倒垃圾的“盛会”。每天晚上,当听到垃圾车放着贝多芬乐曲《献给爱丽丝》缓缓而过时,拎着大包小包垃圾的台北市民,纷纷前往指定地点集中扔垃圾。
垃圾也不是一扔了之这么简单。市民还需在家中事先将垃圾做好分类。塑料袋、旧报纸、废弃电池、家电用品甚至光碟等等,全部分门别类交给资源回收车处理。而厨房垃圾则直接倒入专门的回收桶里。最后剩下实在无法回收的垃圾,才以专用垃圾袋包妥,丢入垃圾车内。
为了详细地向市民解释垃圾分类回收的具体办法,台北市政府专门制作了各种宣传资料。例如,厨房垃圾被分为剩菜剩饭类的“养猪厨余”和菜根菜叶类“堆肥厨余”两种。若将普通垃圾杂物混入厨房垃圾,将被处以罚款。回收的两类厨房垃圾中,占少部分的“养猪厨余”将贩售给养猪户,而占多数的“堆肥厨余”则将委托给化肥厂商处理。
资源回收人人都要做
除了日常生活垃圾,为求资源回收最大化,只要具有再度使用可能的东西,台北市均纳入回收项目。比如自行车或老旧家具等废弃物,经过台北市环保局“修护班”的巧手变装后,便宜销售给有需要的市民再利用。水沟淤泥经过筛洗出杂质后,可作为填土或栽植用。可燃垃圾剩余底渣,则委托民间公司作为无筋混凝土、道路铺面、管沟回填等配料。
台北市民日复一日地实践着“资源全回收”,每一个人的小小努力,造就了这个城市的不平凡。台北市家庭垃圾排放量较2000年的日均2970吨,下降到2009年的1009吨,减少了67%。资源回收比例也从原来的2.4%提高到45%,掩埋场的使用量已经降到每天59吨。
由于减量成效显著,现在,台北市不但不需要兴建原定规划的第三座垃圾掩埋场,现有的第二座垃圾掩埋场也将于今年底停止使用,实现“垃圾零掩埋”的目标。原来的垃圾掩埋场为回馈地方,已经兴建温泉游泳池,以沼气发电提供民众使用。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