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关于广州垃圾处理的两则新闻报道“相映成趣”,其中很多细节耐人寻味。
一则新闻是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才满月便夭折,沃德环保公司希望政府出台一些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番禺垃圾办负责人则表示,政府会支持,但不主导,等全面成熟后,政府才会决定下一步的配套政策。另一则新闻是广州市城管局负责人表示,广卫街垃圾干湿分类模式在缺乏物业管理全面铺开的老城区,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值得向广州老城区推广。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很值得探讨。
第一,为什么“广卫模式”试行半个月就获批推广,而“番禺试验”试行一个月甚至连“模式”都算不上?
越秀区广卫街的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试点仅仅在107户家庭推行不过半个月而已,就宣称“在垃圾分类源头及终端已经实现了设想初衷”,“垃圾分类终端实现减量化65%,超过了垃圾分类减量化50%的国际标准要求”,进而总结出“广卫模式”,获城管局肯定,表示要在老城区推广。
相比之下,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的试验有海龙湾小区240户“绿色家庭”参与,且从5月19日到6月中旬已运行一个月的时间,生产出的肥料已有花卉种植公司长期使用的意向,却在打算扩大试验规模时因工厂被迫搬迁而夭折。番禺垃圾办负责人认为这个试验“还不能说是成功”。而且,相比已被政府相关部门认可的垃圾分类三种模式“萝岗区的物管主导型、东湖街的民企主导型、广卫街的街道主导型”,番禺这个由公司和市民积极参与的试验并没入政府部门的法眼,更别提升格到“模式”的层面予以推广了。
这就不能不提出第二个问题:怎样判断、由谁来判断一种垃圾处理模式是否成功并予以推广?民众是否有要求政府按民众意愿来选择推广某一种模式的权利?
对于满月便夭折的番禺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多数受访业主觉得它是成功的:厨余垃圾处理技术成功了,肥料经检验是合格的,小区业主也按要求分类了,所以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它继续运作下去,但政府方面只是含糊表示正在协调,争取找另外一个地方让其复产。
而相比之下,政府决心大力推广的广卫模式在垃圾终端处理方面始终语焉不详,甚至不能像番禺厨余垃圾处理厂那样高调向公众公开垃圾处理过程。而我们都知道,无论垃圾分类采用哪种模式,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们最终如何被处理掉,是烧是埋还是生物处理才是关键。因此,民众支持,并希望政府扶持公开透明运作的番禺厨余垃圾处理厂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经常说要借鉴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而目前番禺厨余垃圾处理厂的经验是在广州本土实实在在进行着的现实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样难得的现成经验政府要不要考虑借鉴一下?
政府部门“等全面成熟后再决定下一步配套政策”的说法,是否切合广州垃圾处理的实际?政府是扮演企业遇到困难时搀扶一把的角色,还是待“全面成熟后”摘果子的角色?如果政府此时对企业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这对积极探索垃圾处理出路的企业来说会是怎样一种打击?
我们从不否认广州市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的关切和所做的积极努力,但问题是,这种努力在往哪个方向使劲,是否与民众期望一致一直让人存疑。政府对某些模式推广的热衷、对企业探索的冷漠、对垃圾终端处理问题的遮遮掩掩,总让人觉得政府着力之处与民众希望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新快报特约评论员)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