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月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45分报道,在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上展示着世博会最大的一件单体艺术作品:两只凤凰前后错开,整个作品长达45米,一共重12吨。这样一个作品,基本上是用建筑废料制作的。但是凤凰那艳丽、潇洒的形象并没有因为材料的破旧而改变。这两只凤凰,在时刻提醒我们要“变废为宝”。上周六,在南方周末2010 “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被致敬者、现代艺术家徐冰,用建筑垃圾焊接而成的世博会装置艺术《凤凰》,得到广泛认可与好评。我们来连线金融时报资深编辑张春蔚来探讨城市的低碳与环保:
主持人:意大利批评家Russo评论《凤凰》说是他“唯一看到的使用中国人的态度来制作的艺术”。您是怎么来理解“中国人的态度”这句话的含义的?
张春蔚:中国态度其实在这个时候可以怎么看,就是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态度还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态度?就是说城市垃圾它承载着的是中国的中国态度还是垃圾制造的凤凰代言着中国态度。但是起码在当代艺术家徐斌手中建筑垃圾借助凤凰涅磐了,而且用我们自己的垃圾筑成了我们的凤凰,12吨的建筑垃圾造就的草根风帆十足的凤凰,远远看去非常浪漫非常美的尤其在世博园当中是非常让人惊艳的。但是你仔细就近一看,戴着安全帽的凤凰甚至不禁让人莞尔一笑,确实垃圾这种低廉的材料,它完成了对于理想、对于梦想、对于未来生活甚至对于我们神话的一种艺术的重构。
主持人:其实它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全新的体验,可以说现在我们知道城市垃圾的处理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很多城市都面临着比如说被垃圾围城这样一个威胁,如何处理垃圾的问题,其实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勇气和智慧,您觉得城市垃圾的处理在目前的阶段,是不是已经引起了社会足够的重视?
张春蔚:比如说7月31号有这样一条新闻,谈到北京市城八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这个负增长确实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知道垃圾围城不是一个像神话或者夸张的语境下的一种东西,因为每个人每天的垃圾量平均大概一千克到两千克。对于一个城市人口而言,年产量是440千克,很多城市都在一个垃圾山当中。
对于北京而言,它的常住人口是1972万,流动人口也超千万。其实对于一个接近四千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它的垃圾负增长的背后,它其实是已经城市的管理者如何实现城市管理和城市的,垃圾的处理的超常规的维护,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特别值得来赞赏的态度了。
而且我们应该看到,在垃圾里面淘金的不仅是艺术家,而且还有企业家,包括再生资源的利用,甚至大家一开始意识到城市的矿山就是一些废旧电池、废料的可回收金属各个方面。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北京市垃圾减量的初见成效上面能够看到一个城市对垃圾的关注,一个城市文明对垃圾的理解和关注。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