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垃圾不落地’,每晚8点半垃圾车巡游而至,市民听到悦耳的音乐声,就会三三两两地拎着垃圾袋出来了”(8月16日《报刊文摘》)。见到这则消息,就觉得眼前一亮。垃圾处理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检验指标,台北市“垃圾不落地”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推广。
其一,从时空上讲,垃圾存放处理做到了无空隙(或者说是在居民区做到了这一点)。众所周知,垃圾存放时间越长,气味污染、细菌滋生危害就越大。所以,不少小区就曾因设立临时垃圾场所而引发居民与机构间的纠纷,采用不落地的方式,不占场地、减少污染、洁化环境,确是上策。
其二,从方式上讲,垃圾处理一定要有市民配合和支持。“垃圾不落地”是工作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市民自己集放垃圾,然后配合垃圾车处理,时间一长形成良性互动,也利于形成大家遵守公共卫生规则的良好习惯。
其三,从管理上讲,操作方式精细化运作。在“垃圾不落地”的同时,台北市“还采用了三合一资源回收计划”,在垃圾车后面紧跟资源回收车,方便市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垃圾清理一次完成,并根据污染付费原则,以购买专用垃圾袋为经济诱因促使居民自觉减少垃圾制造。
“垃圾不落地”,从管理过程看,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及与社会的统筹合作。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应是不限于“垃圾处理”,在城市管理的许多具体项目上,都是值得借鉴与拓展的。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