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垃圾分类实名制还缺什么

2010-11-25 10:02:32  

    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促使公众不仅关注环保,更要参与

  不久前,杭州一些居民小区在社区发放的垃圾袋上贴上使用者的门牌号,实行垃圾分类实名制,试点刚一开始,就引来一片争议。有人说它侵犯了居民的隐私权,有人说连扔垃圾都要实名,实在是管得太宽了,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争议要不要实名的人不少,探究为什么要实名的却不多。原来,在杭州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有的居民嫌垃圾分类麻烦,照常将家里垃圾混装起来扔出去;有的领了厨房垃圾袋,却用不可降解的垃圾袋装厨房垃圾;有的居民不愿多走几步路,直接将垃圾扔在楼道口。搞实名制,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

  最近几年,垃圾问题困扰大中城市,不少城市都在推行垃圾分类,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垃圾分类至今还没有在哪一座城市有大面积的成功实践,究其原因,在于居民的参与度不高。搞垃圾分类实名制,无非是想发挥两个作用,一是道德约束,二是责任追究。现在此举引起诸多争议,说明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对垃圾分类的支持还停留在口头上。
 

  在德国,每家的垃圾袋上都有一长串条形码,记录着居民的身份信息。如果谁违反了垃圾分类的规定,相关部门就会按“码”索骥,找出乱扔垃圾的人。随之而来的或是个人税率的提高,或是社会福利的下降。在这样系统健全的制度约束下,乱扔垃圾的人不能不检点自己的行为。

  可见,既然是搞实名制,就得配套一些硬措施,多想一些办法,让这一制度真正管用。如果实名之后有人乱扔垃圾,相关部门除了张榜公布、批评教育,再拿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样的实名制当然不会有太大的约束力。有人建议,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比如做不好垃圾分类连带物业费上涨、卫生费增加,做得好则减免相关费用。

  近年来,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觉醒,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客观地说,大多数人参与环境保护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关注多,认知少;抱怨多,行动少。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靠长期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促使人们不仅关注环保,还要参与环保。

  相较于一些环境制度措施健全的国家,我们的差距不仅在制度的系统与严密,更在于制度建设的意识和勇气。新的环境政策措施的出台,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但是如果害怕承受压力,不敢直面矛盾,以顾及公众感受为借口,将亟需出台的政策措施一拖再拖,或者让政策变成任人拿捏的橡皮泥,最终损害的是多数人的利益。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