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动态 >>内容详细

新陶氏一波三折

2009-07-31 02:48:34  
  在百年诞辰之际,罗门哈斯这家化学公司却并不快乐。
  
  2009年4月初,陶氏化学以债务融资的方式斥资163亿美元,完成了对这家公司的并购,但这起交易后的短期影响却没有去年所预期的那样美好。
  
  罗门哈斯上海总部,蔓延着因裁员而产生的低沉气氛。陶氏在完成对该公司的收购后,将针对多余岗位以及合并后重叠的岗位再裁员3500人,而且大多数被裁职位将来自罗门哈斯。
  
  此前,罗门哈斯曾在年初宣布裁员90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6%。由于具体的裁员计划尚未公布,罗门哈斯员工们多少有些人心惶惶。
  
  “祝我好运吧。”一位罗门哈斯的员工半开玩笑。虽然尚未受到裁员的影响,但他对以后的工作却颇为迷茫,“我只能说目前还没有变化。”
  
  记者所了解的一个版本是,罗门哈斯在6月30日前将会公布有关部门的人事调整计划。
  
  作为罗门哈斯的新东家,陶氏化学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陶氏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按照公布的计划,陶氏的裁员行动仍在继续”。
  
  这些都是陶氏为维持投资评级所做的努力。对于投资评级的下降,陶氏早有预料。
  
  3月9日,陶氏表示将通过出售资产、裁减员工和发行新公司债的方式来维持其投资级的信用评级。陶氏化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利伟诚(Andrew Liveris)表示,该公司计划通过出售资产的方式筹募大约40亿美元资金,其中至少15亿美元将来自罗门哈斯旗下的莫顿盐业部门。此外,该公司还将发行43亿美元的公司债,并通过再度裁员等措施削减4亿美元的成本,这一金额高于此前预期。
  
  出售莫顿盐业的计划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仅在陶氏完成对罗门哈斯收购的数小时后,后者作为陶氏新的全资子公司就迅速与德国K+S Aktiengesellschaft签署最终协议。根据协议,德国K+S公司将以16.8亿美元购买莫顿盐业公司的股份,这起交易预计将在今年年中完成。
  
  莫顿盐业是罗门哈斯的下属盐业业务部门,而德国K+S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的特种和标准肥料、植物护理和盐产品供应商。
  
  “我们很高兴能够与K+S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成有吸引力的交易价格。本次出售将使陶氏在完成罗门哈斯公司收购后的‘去杠杆化’计划提前。”利伟诚说。他同时不忘为新陶氏的股东们打气,“我们有明确并可衡量的计划为陶氏的股东创造价值,而这将是我们为兑现计划迈出的第一步。”
  
  此外,按照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陶氏还将剥离美国德克萨斯州明湖的丙烯酸及酯厂和相关的冰丙烯酸业务,北美、中美和南美的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乙酯业务,北美UCAR乳化系统特殊乳胶业务,北美空心塑料颜料业务。最新消息显示,陶氏的丙烯酸树脂资产也已成为法国阿科玛公司的收购意向目标。
  
  但资本市场却对陶氏的这些努力并不买账。
  
  4月底,在陶氏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后,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陶氏的评级下调两档,由Baa1调至接近垃圾级的Baa3级别。
  
  在下调评级的过程中,穆迪还考虑了两家公司业务合并中所蕴含的“重大整合风险”,并表示陶氏化学能否保持投资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层能否在2010年结束以前大幅削减债务。
  
  基于这种担忧,穆迪将陶氏化学的评级前景定为负面,这意味着如果穆迪认为陶氏不能在2011年前将负债减少至150亿美元以下,那么将有可能进一步下调其评级。一波三折显然,在罗门哈斯为财报带来新的亮点之前,新陶氏需要先承受这起并购所带来的阵痛。这起号称“进行战略转型、构建‘明日陶氏’中决定性的一步”的并购,在耀眼的光环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并购之初就已开始。
  
  事实上,163亿美元的价码并非陶氏和罗门哈斯最初谈定的条件。2008年7月,陶氏宣布将以188亿美元(每股78美元)的现金价收购罗门哈斯。为了达成这起收购,陶氏在财务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这项并购的财务支持包括巴菲特旗下的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产权投资以及科威特投资局的可转换优先证券,金额分别为30亿美元和10亿美元。而花旗银行、美林证券和摩根士丹利共同为这项交易提供债务融资,它们也是这项交易的财务顾问。
  
  另外,陶氏将收购罗门哈斯与成立科陶石化巧妙的联系在一起。通过科陶石化,陶氏将因此获得收购罗门哈斯所需要的巨额现金支持。
  
  “科陶石化将加强我们的基础业务,减少我们的周期性和资本密集度,并释放出90亿美元的税前现金用于投资于功能化学品,以实现陶氏成为一个盈利增长型公司的战略。”利伟诚说。
  
  按照陶氏原本的预计,科陶石化将于2009年1月开始运营,而罗门哈斯的收购也将在2009年初完成。
  
  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陶氏的这些计划却险些竹篮打水一场空。
  
  变化首先来自科陶石化的夭折。
  
  2008年12月2日,陶氏化学宣布科陶石化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运营。但就在2008年的最后一天,陶氏收到科威特石化的正式书面通知,后者称由于科威特最高石油委员会撤回预先做出的批准,陶氏与其成立合资企业之交易的完成必须延期。
  
  这对陶氏显然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穆迪因此将陶氏的投资评级由A3调降至Baa1。
  
  在得知科威特石化的决定后,利伟诚当时表示,“鉴于我们已经在审批程序中,过去一周发生的事件极其令人失望并且完全出乎预料。科威特方面的行为使得我们必须采取更果断的行动。”
  
  利伟诚所指的“更果断的行动”包括建立一个正式的流程来寻找合资企业伙伴。陶氏相信,一旦基础塑料业务的新合资企业合作伙伴得以确定,加上部分业务的加速出售,这些共同产生的收益将超过原本陶氏预期从科陶石化获得的资金。
  
  但在短暂的时间内,陶氏新合资伙伴的暂时难产让资金不足的陶氏对罗门哈斯的收购变得困难起来。
  
  陶氏一度准备放弃。由于陶氏化学未能如期完成收购,2009年1月底,罗门哈斯一纸诉状将陶氏化学告上法院。
  
  陶氏化学CEO利伟诚向外界表示,他希望最终能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但在当前非常不利的经济环境下,将两家公司硬合并在一起,是非常莽撞的行动,肯定无法存续下去,因此此时放弃收购罗门哈斯是不得已的选择。
  
  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陶氏收购所需的过桥贷款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
  
  罗门哈斯坚持认为,陶氏化学通过事先确定的过桥贷款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科威特投资局提供的40亿美元资金,足以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另外,陶氏化学可在完成购并罗门哈斯后卖掉部分业务获得收益,还可以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等。
  
  而陶氏化学则担心这笔需要在2010年4月归还的过桥贷款若用作收购资金,将成为可能压倒新陶氏的几根“稻草”之一。
  
  在并购双方以及贷款方的多次沟通下,这起并购案在3月终于峰回路转。
  
  3月上旬,在花旗银行等贷款商同意将这起交易的过桥贷款期限延长一年的前提下,陶氏化学和罗门哈斯通过和解谈判达成一项协议,诉讼案因此不了了之。包括交易费用和延滞罚款在内,陶氏将为此支付163亿美元。根据大幅修改后的交易条款,罗门哈斯的两大股东哈斯家族和约翰·保尔森同意按照面值,购买陶氏发行的25亿美元永久优先股,而非直接获得现金。另外,哈斯家族信托基金还将对陶氏的股票做出5亿美元的额外投资。这些都有助于陶氏尽快还清过桥贷款。
  
  初衷难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陶氏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
  
  陶氏并非没有想过放弃,否则双方也不会一度闹上法庭。但对陶氏而言,如果就此放过罗门哈斯,则意味着其构建“明日陶氏”的计划大部分落空,这并非陶氏希望看到的未来。
  
  事实上,收购罗门哈斯是陶氏转型的必由之路。
  
  就复杂的化工行业而言,不同的业务板块受行业周期和成本波动的影响各不相同,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烯烃类等能源化工业务受原料价格上升的负面影响较大,而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功能化学品业务则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其产业成长率超过8%。
  
  财务数据也许可以说明陶氏通过收购进行战略转型的紧迫性。
  
  近年来,陶氏曾经引以为傲的基础化学品业务已经不再能被公司倚为支柱。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7年,陶氏基础化学品业务板块的息税前利润就不断下跌,从最初的16亿美元下挫至2007年的8.13亿美元。2008年,这一数据更进一步下跌到1500万美元。
  
  相对于整个业务板块56亿万美元的销售额,1500万美元的数据实在是微不足道,但这显然是陶氏净收入下降79%的拖累之一。
  
  罗门哈斯的日子则要好过得多。
  
  作为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公司之一,罗门哈斯主要为建筑、电子、个人护理、包装、运输和制药等行业提供专业材料产品,2007年销售额为89亿美元。2008年虽然受到金融风暴的袭击,但罗门哈斯的年销售收入仍较2007年增长了8%。
  
  因此,对于陶氏而言,传统的关闭工厂和削减产能等方法并非长久之计,通过收购罗门哈斯向利润增长性企业转型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陶氏化学新闻发言人Chris Huntley曾通过邮件对本报表示,陶氏和罗门哈斯“两家公司的产品线真正重叠的部分很少,因此陶氏收购罗门哈斯的动因是创造协同增长,即将产品和技术互补,从而为陶氏带来新的市场机会,包括电子材料、涂料、水、个人护理、建筑和包装材料,这些领域都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
  
  按照计划,陶氏将以罗门哈斯为核心打造一个营业额140亿美元的多元化业务部门——陶氏高新材料事业部。该事业部的目标是实现每年30亿美元的额外价值增长,并通过成本协同效应每年节省13亿美元。
  
  对于这起收购,利伟诚表示,“此次收购的完成实现了陶氏业务组合的转变,将大大增强陶氏的实力。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罗门哈斯公司和陶氏的无缝整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此次收购的协同效应,利用其所创造的机会。”
  
  为了支持新陶氏的发展,陶氏对内部架构进行了调整,新组建五大业务部门。其中,亚太区总裁麦健铭被任命为包括聚氨酯、环氧产品、功能单体、特殊化学品等业务的“功能产品业务部”高级副总裁。值得注意的是,功能产品业务部包括并购完成后罗门哈斯的丙烯酸单体业务。
  
  其他四大部门则分别是烃类及基础化塑料业务部、基础化学品业务部、罗门哈斯高新材料业务部以及健康、农业及基础设施业务集团。
  
  利伟诚还表示,新的组织架构是支撑陶氏成为一家高绩效、盈利增长型企业的关键核心要素。组建五大业务部门的同时,陶氏也成立了一个公司中心和一个共享业务服务集团,为业务部门提供支持。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