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建筑垃圾再利用企业苦熬8年盼来试点

2011-01-12 13:32:53  

    邻近北京的河北燕郊近年来成了一个大工地,很多北京人在这里买房,因为房价低一些。新建这么多大楼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被运往了哪里?开大车的司机告诉笔者,钻过白庙桥的桥洞,往南走200米,是建筑垃圾比较集中的地方。果真,那里的建筑垃圾约有400米长,一直延伸到干涸的潮白河上。

    再生骨料厂房像一个大怪兽,南北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大管子通到外面,一端是进料口,建筑垃圾进去后在厂房内经过三次破碎四次筛分,变成骨料从另一端输送出去。
 
    1月5日,北京的最低温度达-15.6℃,创历史新低,空旷的郊区更是寒风刺骨。隔窗望着严冬里灿烂的阳光,吴建民的眼中盛满希望。

    这一天,他终于接到了一个好消息。元泰达被列入了北京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试点。同时列入试点的还有一家尚未建立生产线的国有企业。

    距离吴建民创立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整整8年,这家位于北京昌平的民营企业专门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

    “我算是爬坡快爬到顶了!”早已望眼欲穿的吴建民长舒了一口气说,“我国的建筑垃圾再利用政策不够完善,自从元泰达建立以来,已亏损数千万元。现在试点工作终于要展开,估计配套政策很快也将出台了!”

    “我能把石头做成砂子,也能把建筑垃圾做成砂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20出头的吴建民开始在昌平做砂石生意。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生意越做越大,钱赚了不少,但他也发现了问题。

    “开采天然砂石,都是把砂子留下,石子就废弃了。时间一长,河套里石头堆积成山,造成河道堵塞、河流改道。我想石子浪费了多可惜,就开始琢磨怎么把石头也做成砂子。”

    1996年,他进口了芬兰的破碎设备,先把石头进行破碎,满足进料粒度的石子就可进制砂机制砂。那个设备应该能连续运转不低于500小时,但刚开始,他们只能连续干18个小时,而且破碎出的石子大小总不够标准。

    “我几乎天天泡在车间里,把每块不符合标准大小的石料都打上记号,反反复复重新破碎。”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元泰达终于在1999年建成北京第一条机制砂生产线。

    “砂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机制砂的坚固性比河砂稍差,用机制砂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要低一些,但在普通混凝土中使用不存在问题。”中国矿业大学王栋民教授告诉本报记者,目前机制砂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配制混凝土。

    一边做机制砂,“不安分”的吴建民一边瞄上了新方向。

    成天跟建筑工地打交道,他发现大量盖楼使得建筑垃圾越来越多。“建筑垃圾不就是砖瓦灰砂石吗?我能把石头做成砂子,也能把建筑垃圾做成砂子。”

    把这个想法跟有关领导交流后,他们十分重视。“我们在1999年底乘直升机在北京城上空考察,发现北京周边有9座垃圾山,大概堆了上亿吨垃圾,建筑垃圾占了大部分。”

    “建筑垃圾再利用不仅缓解占地和污染问题,还节约资源,就算能利用30%~50%也是一大进步啊!”

    这个看起来很美的念头让他心潮澎湃。

    河砂是河床的重要构成部分,一旦被大量盗采,农田缺乏支撑,很容易塌进河里,不仅让岸边的农民失去土地,更时时威胁到大堤和护坡的安全。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公布,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

    对建筑垃圾再利用企业来说,限制采砂无疑是个好消息。2003年元月,吴建民创立元泰达。他以为可以领先一步抓住商机,未曾想,要赢利还得等上漫长的时段。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没有国家扶持就只能倒闭。”

    从机制砂到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吴建民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

    建筑垃圾中,像钢筋、铁料这些有高附加值的东西通过废品回收等途径已经得到再利用,真正被废弃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废砖瓦、废弃混凝土。

    “破碎设备可以买,但要把废砖瓦、废弃混凝土还原成建材还得好好琢磨。”带着这些问题,吴建民找到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陈家珑教授等专家,组成了科研攻关小组。

    经历一年多反复研究、试验后,2005年,全国第一条年产再生骨料(即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砂子和碎石)100万吨的生产线在这里诞生,1条年产再生砖3000万块(含再生普通砖和再生古建砖)的生产线也在同期建成。

    在厂区,吴建民指着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告诉记者,建筑垃圾运来后先分类,混凝土多的做粗细骨料,砖瓦多的做再生砖。“一吨建筑垃圾进来,95%可以做成再生产品,我们基本上完全实现了循环利用。”

    再生骨料厂房像一个大怪兽,南北两边墙上各有一个大管子通到外面,一端是进料口,建筑垃圾进去后在厂房内经过三次破碎四次筛分,变成骨料从另一端输送出去,再加工制作成混凝土。

    生产线并未满负荷运转。截至目前,元泰达总计投资6000万元,累计处理建筑垃圾50余万吨。

    “技术方面不存在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原材料。”这是吴建民最大的烦恼。

    他说,拉建筑垃圾要付运费,比天然材料成本高,“做骨料和普通砖根本挣不到钱,做古建砖还能有点利润”。

    “发达国家都是扔垃圾付费,回收利用企业有补贴,我们再利用企业却要自己掏运费,心理上真是不平衡!”

    早期元泰达常去建筑垃圾堆放处拉原料,“由于没有运输证,只能晚上偷偷摸摸去拉,还经常被罚款”。后来通过昌平区协调,元泰达可以每车支付两三百元的运费,获得区内各建筑工地的垃圾。

    拉还是不拉,时常令吴建民纠结。“不拉就得停产,但拉来了却可能亏本。”

    入冬以来,元泰达基本就不运建筑垃圾了。“夏天每车能运20多吨,冬天砖块之间间距大,每车只能运10多吨。运输成本太高,不敢拉。”

    打开销路也是个问题。“再生粗细骨料国家标准还未实施,搅拌站老是担心再生骨料质量没保障,不敢用,还得靠拉关系才能卖出去,又卖不出价钱。”

    而王栋民教授告诉记者,再生骨料的吸水率高于天然骨料,打出的混凝土可泵送性稍差,但用于做普通混凝土没有问题,不适用于桥梁、隧道、大楼柱子等需要高强度混凝土的建筑工程。

    “我也是仗着以前的积累,还有一直在做机制砂以及别的买卖才把元泰达撑到今天。”吴建民说,“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没有国家扶持就只能倒闭。”

    “以后做建筑垃圾肯定能赚钱了!”

    城市化的推动让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也让一堆堆建筑垃圾无处藏身。今天北京周边堆积的建筑垃圾估计比10年前要触目惊心得多。

    陈家珑教授告诉记者,除去可直接利用的渣土,北京年产出建筑垃圾1000万吨,高于生活垃圾700万吨的年产出量。

    “北京现有的21个建筑垃圾消纳场总容量是3000万吨,考虑占地因素,今后将不再新建,所以加强资源化再利用格外重要。”

    令人忧心的是,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还不到5%。

    “我国在过去十几年相继颁布过一些相关法律,但都过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陈家珑举例说,“虽然规定建筑垃圾谁产生谁负责、优先使用再生产品,但没有实施细则就如同一纸空文。”

    而制约建筑垃圾管理的一大因素就是多头管理。王栋民说,建筑垃圾管理涉及建委、市政等多个部门,此前由于缺少牵头单位和协作机制,造成职责落实不够到位,未能形成监管合力,也不能对回收处理企业给与有效的扶持。

    “要像处理污水一样处理建筑垃圾。”他说,污水有管网,建筑垃圾也要有一个渠道,让建筑企业有处可送,让处理企业有米下锅。只有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好在2010年10月底中央编制办公室已经明确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分工。“住房城乡建设部管两头——原料产生和产品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管中间——如何提升技术、规划生产、形成产业,环保部、发改委等部门支持配合。”陈家珑说。

    去年出台的再生粗细骨料国家标准,也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再生产品的销路有望打开。

    吴建民的希望则更为具体:谁产生建筑垃圾谁付运费,国家提供再利用企业一定的补贴。

    对此,陈家珑表示,今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专项规划或产业指导意见会出台。“至于具体扶持政策,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他表示,除了原料问题,目前建筑垃圾加工过程的成本也高于普通建筑材料生产的成本,加大技术研发,或是向产业链上端如拆迁、运输环节延伸,才能盈利。

    “以后做建筑垃圾肯定能赚钱了!”无论如何,吴建民已经有盼头了。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