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王久良,1976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现居北京,自由摄影师。从2008年10月开始,他用一年时间拍摄了北京周边的450多座规模较大的垃圾场。这些垃圾场往往有上万平方米的规模,密布在北京的五环和六环附近,将北京城团团包围。2009年12月,其将当时尚未全部完成的作品命名为《垃圾围城》,参加广东连州国际摄影家年展,夺得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并引发了舆论对于垃圾问题的强烈关注。
目前,当我们一步步向垃圾逼近,才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而无论填埋还是焚烧,很多问题的根源都集中在了最前端的垃圾分类方面。分类没做到位,导致垃圾处理效果不到位。
很多人和政府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进行了很多实践。比如北京市、广州市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活动。
当前的源头垃圾分类,一般都是政府号召居民进行自行分类。政府,或者联合一些社会机构,通过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号召大家参与环保实践,然后免费发放给民众几个垃圾分类桶,希望大家可以自觉分类。有的地方甚至出台相应惩罚措。但效果并不如人意。广州垃圾分类最终不了了之,一停十年。虽然现在又提上日程,执行效果仍需要观望。北京的很多垃圾所谓垃圾分类明星小区,据相关环保组织调查,实际效果和所宣传出入甚多。
因为这样试图依靠唤醒民众自觉行为的垃圾分类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从生活及消费的角度,有些本末倒置。
从消费主义的观点来看,消费是大众生活的必需行为。所有围绕消费的生产都必须致力于便于大众的消费生活后者提高其消费质量。而目前的主流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要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不仅让大众的消费生活更加繁琐---分类肯定比不分类繁琐,而且占用了消费者的生活资源---一家至少三类垃圾桶,会占用不少房屋空间。这样的方法,即使大家都认可环保,但实际推行起来势必也会阻力较大、时间较慢。
更合理的解决思路,应该是以生产引导消费。当我们的目标和我们的大众习惯悖反地时候,不应该去直接限制个体的消费者的行为,不应该给他们添更多麻烦, 而应该尽力去创造一个可便于引导消费者实现环保目标的环境。
管理者可以从生产的角度,要求、刺激或者引导企业生产的时候想着使用后的分类。生产的消费垃圾要便于分类、回收及处理。比如,现在的塑料袋问题,收费可以作为一个手段,但更核心的手段应该是企业制造出更多的性价比高的可降解替代品。另如香烟盒,里面就包含有纸、金属、塑料等成分。而如果只使用纸质包装,则会更方便后期的分类、回收及处理。当然,从处理的角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垃圾处理企业后期分拣的技术。
另外,我们要让民众认可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需要强化垃圾分类的环保宣传,同时给参与者一定的利益激励,才能让民众有更多行动的动力。比如陕西某地政府为了灭鼠,宣布凡打死老鼠,送交尸体至指定部门,按消灭老鼠数量每只老鼠奖励一定额度金钱,从而掀起了一场全市灭鼠高潮,效果明显。
个人认为,任何消费行为都有其发生的背景和理由,不要试图去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可以引导大众消费,可以从心理上让大众转变认识,但所有的一切,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需要相关管理部门为大众创造一个可以实现观念和方式转变的环境,需要大力宣传的灌输,需要管理的激励以及企业生产的引导。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