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近环境保护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继中央1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后,国务院正在着手出台下一步的实施细则。
目前,这项政策的调研和起草工作已经开始。上述人士表示,《意见》要求地方政府8月底上报各地对《意见》的实施细则,国务院层面对于《意见》的实施细则,将参考各地上报的政策情况后出台。
清华大学环境系环境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表示,“十二五”开局之年,垃圾产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其中政策利好是主因。
不过,《意见》作为原则性的文件,内容涉及广泛,具体落实中有许多具体的实施细则需要考虑,比如《意见》对于产业的关注很少,没有为产业发展留下足够的借口,预计后续的政策落实中会逐步完善。
产业化困境
上述接近环境保护部的人士介绍说,《意见》出台的本意就是要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形成。目前在研究的实施细则,将包括土地、金融等多个方面的支持性政策。尤其是对垃圾处理收费问题,将有实施性的政策出台。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徐文龙提醒到,在垃圾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其当前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
徐文龙表示,当前,大部分地区采取的垃圾处理办法主要是填埋,随着土地紧张带来的选址困难,以及垃圾不断增长增加垃圾处理压力,走垃圾处理多元化、产业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在垃圾产业化的大趋势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规划咨询部工程师邓成介绍说,大部分的固废处理公司是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主因是其有可盈利的产业模式。
邓成表示,除了垃圾发电之外的,其他的90%以上的环节还没有进入产业环节,如垃圾清运、危险废物、土地修复等等。
而垃圾处理产业发展的单一性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资源浪费。徐文龙表示,垃圾处理产业只有走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布局,以投资和业务的错开,分食垃圾处理产业的蛋糕,才能进而推进全国垃圾产业的发展。
对此,傅涛介绍,当前中国的垃圾产业有一个误区,即重处理,轻回收。我国90%以上的资金都用在了垃圾的收运、处理上。
据悉,“十二五”期间垃圾处理行业收运系统投资2000亿元,其中处理设施的投资占到70%左右,约1400亿元。
其实,早在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并且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的城市名单。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政策、资源等诸多原因,广州等垃圾分类的试点项目纷纷搁置。
傅涛表示,当前垃圾产业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如何建立合理的垃圾处理费计收标准和办法,如何创新盈利模式,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等都非常重要。
此外,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虽然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于垃圾产业的发展有诸多利好,但是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也依然没有明晰,比如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资主体,以及具体的利好垃圾产业发展的方式。
企业跑马圈地
最近,由清华大学环境系组织,来自环保部和住建部等部委的专家召开了一场对《意见》的座谈会。
中国环境学会固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聂永丰对本报记者表示,《意见》只是原则性规定,必须出台相应的配套细则,以及一些专业领域法规,例如对垃圾处理厂运行的监管条例等政策,才能真正撬动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
根据聂永丰的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垃圾处理产业将形成两千亿元规模的市场。
在如此广阔的市场驱动下,从垃圾中“淘金”成为诸多企业和资本竞相关注的焦点。
傅涛介绍,原来的老牌垃圾运营企业,诸如北京中科通用、天津泰达等不断利用自己累积的前期资源开始跑马圈地。
与此同时,一批业务类似的公司也开始入驻垃圾处理产业,分食垃圾处理市场。如开展污水处理的首创股份(6.12,0.02,0.33%)、工业供热的富春环境等。
据记者了解,日前,首创公司斥资3亿港元,收购新环保能源控股有限公司4.5亿元股份。
随后,首创股份总经理陈晓云表示,截止到“十二五”,首创股份的垃圾处理业务将达到30%,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诸如美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荷兰等国家的十多家外资企业也纷纷进驻中国垃圾产业。
比如占美国1/3市场份额的美国废气物管理公司、法国威立雅环境服务等,均通过参股或者设立分公司的形式,入驻中国垃圾处理市场。
在中国的垃圾处理产业一片利好之时,伟明集团董事长项光明却难掩担忧。项光明对记者表示,政策利好,将使垃圾产业领域过热,大量的企业涌入会导致优胜劣汰,也可能引发不正当竞争,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产业的健康的发展。
据悉,“十二五”期间,垃圾焚烧的投入约700亿-800亿元,期间的运营收入(包括政府的补贴和售电收入)在1000亿元左右。
项光明介绍,当前企业和社会的投资热点是垃圾焚烧发电,不过垃圾焚烧发电能否容纳这么多的资源呢?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是一定的,市场也是有一定容量的,焚烧发电的市场不过是每年200亿元。
按照当前的技术水平,上述人士介绍道,一般说来,在政府的财政补贴到位,日处理吨位在800-1000吨,垃圾焚烧发电才能具有一定的收益。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