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北京举办的(2011)第五届固废战略论坛上,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徐文龙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十二五”期间,垃圾处理行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到2015年年末,行业总投资达2600亿元以上。面对2600亿的“大蛋糕”,这一新兴产业的未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垃圾处理产业链条前后脱节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国内固废处理的主要领域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市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5万吨/日以上。与会专家对此表示,这比到2010年年底40万吨的日处理能力提高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全国范围内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而更重要的是垃圾处理前端(包括垃圾分类收集及转运环节)体系不健全。
徐文龙介绍说,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4亿吨,这一数字与目前我国每年大约10亿吨的垃圾产生量相比,清运比例不足五分之一。这说明国内垃圾处理产业前后端链条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表示,目前处于最前端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内尚未建立起符合经济性前提的垃圾分类收集体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备受各界关注的危险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置方面,我国连危险废物底数都未全面摸清。
而这些问题已引起政策上的重视。今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回收、运输、处理、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已刻不容缓。
资源化利用尚未起步
一般来讲,垃圾处理行业遵循的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原则,在产业发展初期强调对产生垃圾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等技术。
但从循环经济大的层面来看,垃圾回收后的资源化利用才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资源化利用由于可以延伸垃圾回收处理的业务空间,使得垃圾处理行业不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获得处理回报,更多的则是依靠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来获得更大收益。
但是,国内目前垃圾处理行业整体仍处于无害化处理的初级阶段。据徐文龙介绍,到2010年年底,我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63.5%,其中集中式卫生式填埋、焚烧和堆肥的比例分别为77%、18%和5%。
徐文龙表示,考虑到国内垃圾填埋场建设用地的逐年减少,以及“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原则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垃圾处理的主要途径渐渐转向焚烧处理。
2600亿投资从何来?
徐文龙表示,“十二五”期间,垃圾处理的主要投资主体是政府和国有资本。但从“十一五”期间700亿元猛增至“十二五”的2600亿元,如此大的投资增幅钱从哪里来?
与垃圾处理同处环保产业领域的污水处理行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于市政部门从收缴的水价中提取的污水处理费。但在垃圾处理方面,垃圾处理费的收取目前仅在小范围内及非居民中收取,其收取规模远不如污水处理费庞大。
除资金存在缺口外,垃圾处理的收费制度也存在诸多漏洞。以北京为例,今年5月,北京市政府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提出垃圾处理费按从量计征原则逐户收取。但据了解,条例草案发布以来,垃圾处理费的收缴情况并不乐观。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海滨表示,从量计征的收取方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遭遇诸如计量标准无法统一、用户偷倒垃圾导致的各户缴费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导致垃圾处理费的直接收取成为大难题。
尽管遭遇阻力,但来自政策方的声音表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是大势所趋。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质疑,污水和垃圾处理均属于政府投资型的公用事业,大都不受财政主体支出的“青睐”,如果没有长效的资金来源保证,2600亿元的资金投入很有可能沦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