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生活垃圾分类,怎样平衡各方利益?

2011-12-16 09:50:44  

      日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在经过两次审议后表决通过《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确定了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和付费制度。其中明确居民混合生活垃圾要多付费,具体付费办法还需由市政府再行制定。该条例将于明年3月1日起实施。

  推行垃圾分类几年来,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居民垃圾堆处理问题。如何在社区推动垃圾分类和减量?面对这条冗长的垃圾管理链条该从何下手?垃圾收费是否合理?日前,来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举办的“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应对垃圾危机交流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上百名代表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 政府方 ――――

  垃圾产生者首先有减量责任

  陈玲(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

  上个月北京市人大全票通过了《北京市垃圾处理条例》,将于明年3月份开始实施。全国各地在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当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都应该固化在法律制度上。北京市想在全国带头来完成这种有益尝试,这次新出台的《北京市垃圾处理条例》是一部创新和创制性的法规。

  主持人:

  为什么说它创新呢?

  陈玲:

  它首先确立了垃圾产生者的责任,规定垃圾产生者首先要有垃圾减量的责任,并尽量避免垃圾的产生,产生之后就要承担垃圾分类的责任以及为未来所产生的污染付费,这就涉及到将要产生一些经济责任。

  该条例特别强调了,所有产生垃圾的人都要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主持人:

  作为政府管理者,您觉得这个条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陈玲:

  我觉得这个在条例上明确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大家都感觉到垃圾产生者没有压力,产生之后甭管是扔出去还是投到筒里他觉得是别人的事。没有压力,也更没有垃圾分类的动力,这是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作为政府层面的管理者,我们也感到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很艰巨。

  第一步政府应该首先出来组织和投入,下一步,社会单位要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企业、市民和社会单位在环保组织的积极的带动和倡导下,去共同完成这样一个社会性的工程。垃圾分类是一个社会化的工作,不仅是依靠企业、政府,也不是居民个人任何一个单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

  主持人:

  现在正在做什么工作?

  陈玲:

  我们正在研究和制定在垃圾减量和分类当中配套的鼓励政策,鼓励社会单位、小区和社会公众能够参与进来,并在垃圾分类的过程当中得到实际的利益。

  不管是物质上的奖励还是精神上的,对大家要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 民间组织方 ――――

  扭转观念要首先教育孩子

  主持人:

  怎样能改变大家对于生活垃圾处理的观念?

  张东青(自然之友环境教育部):

  扭转观念,首先要进行教育。受人大附中的邀约,今年秋季开学的时候,自然之友在人大附中开设了一门关于垃圾的选修课。

  民间机构想走入学校里的课程是非常困难的。把这个头儿开好,以后可能会更多地机会让这种环保意识走入学校的课程当中。在思考课程的设置时,一个名词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大自然缺失症。这个名词是一位美国作家在一本书中提出的,人们跟自然界因为疏远导致了很多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我们想应该做一些事情,在这门课里拉近孩子们与自然的连接。

  我们就想不仅仅就垃圾论垃圾,而是希望让孩子们认识自然与生命一些大的途径,搭建宏观的生态视野。从整个地球的物质、能量等方面让他认识整个环境问题,最终落实到垃圾问题上,帮助他理解这个事情。

  现在的孩子们跟自然可能越来越遥远了,总是在学校里或者在家里学习、工作,应该想办法让孩子能够真正地接触到一些自然的东西。

  主持人:

  这个课程是怎样进行的?

  张东青:

  整个课程的脉络,第一次课是认识校园,就是带孩子们到校园当中去转一转,然后把校园的图画出来,准备在上面标识一些特殊的地点、特殊的事物。

  我们会在讲到土壤的来源、城市的新陈代谢以及我的垃圾去哪儿了?这些问题时逐渐过渡到垃圾的具体问题上。我们的课程中有一节叫“铲平垃圾山”就是指导孩子们的具体行为了,告诉他们该做些什么。

  达成有环境责任感的行动方式,带来环境的改善,这是最终目的。讲了那么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为上。

  主持人:

  效果怎么样?

  张东青:

  学生的反映和老师的反映都是不错的,比较认可和接受我们的课程。虽然选课的学生比较少,但是上课过程中,也会吸引到一些感兴趣的学生。我们也是看到了一些从教育做起,改善环境、改善现有垃圾分类状况的希望。

  ―――― 民众方 ――――

  方案应符合中国国情 门槛别太高

  主持人:

  作为一名律师,普通人怎么能实践生活中垃圾处理呢?

  黄小山(专职律师、垃圾分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网名“驴屎蛋”):

  垃圾分类不是一个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它一定要有方案,而这个方案一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百姓喜闻乐见的,简单可行、可持续的务实方案。一套具体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方案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如果治理中国的垃圾要走一条捷径的话,一定要对垃圾里的水分充分研究,用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简单的低成本方法把水去除,提高垃圾的热值,减少污染风险。针对中国垃圾的现状,中国垃圾的特点,如果要用焚烧的方式来解决中国垃圾问题,前提最重要的就是垃圾分类。

  主持人:

  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黄小山:

  现在我国整个垃圾管理链条非常长,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三年来研究中国的垃圾,给它上升为一个字“水”。中国垃圾是全世界产出量最大的垃圾,组分也可能是最复杂的,这导致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垃圾的含水量是最大的,我们的厨余垃圾占了2/3,厨余垃圾里的水分一般不低于70%。

  水的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垃圾要求焚烧,而水火是不容的,垃圾焚烧是烧垃圾而不是烧开水,包括现在填埋场的问题,为什么周边填埋场的居民都怨声载道,认为很臭,也是垃圾里水的及渗漏液的问题。

  主持人:

  在小区里怎么实践这种想法?

  黄小山:

  针对这种现象,今年年初,我们拟出了一个关于绿房子垃圾分类投放房的建议上交给了市政府。在小区里,每两千户居民,盖一个20平方米的绿房子,相当于公共厕所这种概念,人的排泄需要公共厕所,垃圾也是排泄,是一种外部消费的排泄。垃圾也应该有一个公共厕所。而这个“公厕”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把一个小区的居民投放的生活垃圾强制性在绿房子平台上进行一次干湿分类,一堆是针对干垃圾的,会由绿房子工作人员人工分拣,把垃圾最大可能分得细一点;

  其次,是用其自主研发的设备,由破碎机和螺旋压缩脱水机构成,把垃圾里面的水分最大限度脱出去,直接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

  主持人:

  这样的设计实验之后有什么收获?

  黄小山:

  垃圾分类的投放不可能100%地建立在对居民的一种道德的基础上,我认为这个系统一定要失败的。中国垃圾分类一定要有约束,但是这个门槛一定不能高,绿房子可以允许你没有分类投放,但是这个绿房子体系强制性会把分类投放这一关强行通过,与垃圾分类运输衔接,同时把里面的水分最大限度脱出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费,减少末端渗漏液的处理费甚至减少整个财政对垃圾固体费用的补贴费,减的数量就是源头减量的数量,这样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