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是现在大城市普遍面临的烦恼,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一直颇费思量。据报道,从下月起,广州将实行相当细致且严格的垃圾分类措施,从干湿分开到专袋投放,从按袋收费到试行垃圾袋实名制,这一“垃圾不落地”的处理模式能否让城市减轻负担?
事实上,近年来在不少城市,“垃圾分类”举措一直在推行中,但成效却不明显,共同的问题是市民参与不给力,理念上认同、行动上滞后成为一大尴尬。此前,深圳的一份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市民支持垃圾分类,但八成家庭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利益杠杆往往是有效的行动支点,垃圾袋实名、按袋收费的做法,可以从经济上倒逼市民增强环保责任意识,自觉采取垃圾分类措施,减少多扔、乱扔等现象,这与收拥堵费缓解拥堵的思路不无相通之处。
然而,垃圾虽小,处理起来的学问却很大。即从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方面看,通过收费推动只是一个手段,还需在知识普及、国民教育、设施配套、管理衔接等方面跟上。市民分类热情不高,既有怕麻烦图方便的心理、“一齐倒”固有习惯等影响,也有不懂分、不会分的技术原因,哪些是厨余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很多人心里没谱,扔起来也就不那么讲究了。
再者,分类扔,还得有垃圾桶分类装,更得有管理部门分类收。一个常见的问题是,许多清洁工人时间紧任务重,在整理分类垃圾桶时,并不分装,而是一股脑扔到垃圾车里,如果市民总看见这样的场景,分类的热情还会高涨吗?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养成、社会管理的优化、回收产业的发展。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其成功的法宝就是国民教育、环保管制与回收经济结合起来,涵养了相当坚实的社会基础。在日本,垃圾分类教育“从娃娃抓起”,扔垃圾行为有“废弃处置法”约束,垃圾回收后进入循环利用,甚至连公厕的卫生纸都用回收车票制成,积30多年不懈努力,才摆脱了“二恶英大国”恶名。
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同时更应遵循经验所昭示的治理规律,垃圾分类需要综合治理,从提升国民素质到完善管理制度,都应齐头并进,舍得下打基础、利长远的工夫,才能真正把垃圾这种“放错地方的资源”放到正确的地方去,减小其环境后果,发挥其资源价值。
从提升国民素质到完善管理制度,都应齐头并进,舍得下打基础、利长远的工夫,才能真正把垃圾这种“放错地方的资源”放到正确的地方去。(李力言)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