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7月17日专电(新华社记者陈冀、黄浩苑)广州市日前宣布,将全面推行全民垃圾分类,其中垃圾按袋计量收费的新措施意味着居民将为多扔垃圾买单,此举引发广泛热议。
垃圾袋为何又交费又实名
广州市日前宣布,全面推行全民垃圾分类,具体措施为,每户居民每月继续交纳15元垃圾处理费,城管委给这些家庭每月配60个专用垃圾袋,30个为厨余垃圾袋,30个为其他垃圾袋。60个袋子用完后,市民就要掏钱去买专用垃圾袋,专用垃圾袋每个1元钱,以惩罚市民多产生垃圾,从而达到源头减少垃圾总量的目的。
据悉,派发的专用垃圾袋,将贴有防伪标志,同时还将在袋上标明区、街道、社区及房子编号,对应每户家庭。如果发现有居民没做好分类,执法人员可根据编号追查到扔放垃圾源头的居民个人,并要求其重新做好分类。
垃圾袋又要计费又要实名,消息一出持续引发广泛热议,大多数网友表示“鸭梨很大”,直呼“垃圾都丢不起了”,并认为此举实为变相加价,不仅增加了垃圾处理费的费用,而且有“花大钱办小事”之嫌。
家住南湖雅居乐小区的广州市民陈光说,专用垃圾袋比普通垃圾袋的成本高,这笔花费由市民直接承担,不仅转嫁了成本,而且花费更多财政用于监管,这不得不让老百姓反感。并且,在民意基础、制度设计、配套服务等相关方面都未成熟的情况下强行推进,新政或许面临反弹或无疾而终的后果。
此外,“实名制”的办法也让许多市民心存畏惧,认为这会带来个人信息泄露、他人恶意栽赃等问题,并且,不排除为节省垃圾处理费,部分市民将自家垃圾扔到公共场所的可能性。
但是,批评声浪中,“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支持者也不少。家住光大花园的刘锦辉认为,垃圾分类是解决目前垃圾围城局面的一种尝试,也是很多国家采用的办法,通过经济手段可以倒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减量的好习惯。
垃圾围城下的破冰之举
针对质疑,广州市城管委总工程师鲍伦军回应说,出台实名制按量计价的垃圾处理方式,目的是希望以经济手段约束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逐渐减少垃圾制造量,并非变相加价。
让决策者不能轻松的是,形势日益严峻的垃圾围城现实。广州市每天约产生1.4万吨生活垃圾,随着城市扩张,生活垃圾产生量还在不断增加,现有的垃圾处理终端即便超负荷运转也很难完全满足需要。
垃圾按袋收费措施试点实施几日后,记者实地采访了试点小区,不少居民对这一政策表示质疑。
越秀区万科金色家园是广州市最早实行分类垃圾的小区,居民杨林樵告诉记者:“我们非常支持垃圾分类,这么多年也是这样做的,但要按袋计量收费就有些不痛快。小区物管费每平方米已高达4元多,而且家里本来就有多余塑料袋,还要另外花钱买袋子,不仅增加生活成本还制造了新的污染。如果真要买袋子装垃圾,可以想见,有许多人为规避收费,会把垃圾打包扔到小区外。”
对此,鲍伦军回应说,如果居民不使用专用袋子,分类投放专管员或环卫工人可以不收其垃圾;屡教不改的,要依法给予相应处罚。广州还将试点实施定点收运,居民只能在固定地点投放。街头垃圾集中堆放点将设监控系统,对乱扔垃圾行为实现实时监管。
而在珠江新城凯旋新世界试点小区,业主李歌认为,垃圾袋实名制有点接受不了,即使只是留了编码,也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另外,每户每天只发一个厨余垃圾袋的做法也不太公平,人口多的人家肯定会超量,最好按人均量发放。
周密设计细则 防范粗糙决策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黎友焕认为,出台垃圾按袋计量收费的办法,是目前垃圾围城下的倒逼之举。这是必须走的城市管理之路,更是垃圾再生利用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孙国萍坦言,垃圾按量收费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办法,如在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德国,对居民使用垃圾量也是做出限制的。但如何确定垃圾标准量则需在实践中科学调查分析。孙国萍认为,免费垃圾袋合理的量应能满足80%以上市民家庭生活需要,收费政策应仅仅针对个别产生垃圾较多的家庭才是合理的。
孙国萍强调指出:“但必须明确的是,治理垃圾是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实行计量收费不是最终目的,政府治理垃圾应将重点放在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而对垃圾袋实名制的做法,专家们多持保留意见,孙国萍说,她曾到世界各国考察垃圾产业,但实名制的做法所闻不多,这当中确实存在保护居民隐私的问题,政策实施要谨慎而行。
广东合邦律师事务所黄志威则建议,政府在全面推行这项事关家家户户的措施前,应周密策划相关细则,通过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特别是关于垃圾袋实名制的问题应充分考虑保护居民隐私等,防范粗糙决策,避免给实际运行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果。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