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事关环境安全、公众健康。与水、气等传统领域相比,危险化学品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法律法规不完善,人员编制有限。如何在上述领域有效开展工作?这对各级环保部门提出了挑战。
特别是危险化学品,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相继发生,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不良社会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及环境保护部领导高度重视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要求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遏制化学品污染事件高发态势,并出台了一系列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法规。
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北京实践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新思路,工作取得实效。在化学品和固体废物管理领域,北京市环保局继续大胆创新,以国家要求为契机,经过近年来不断探索,构建了环境管理新体制,在全国率先更名增编,率先将化学品与固体废物管理相结合,率先将危废申报纳入排污申报登记管理,率先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电子化管理,率先建立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框架。在化学品环境管理上,创新环境监管新模式,建立了“横审纵查、两测两查、以点带面、带动基层”4种工作模式。目前已形成了集行政管理、技术指导、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固体废物管理法规政策体系,走出了一条化学品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新路。
以物质管理为纽带,构建环境管理新体系
在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中,北京市环保局充分认识化学品的环境风险和管理特点。
与传统的水、气、土壤污染防治相比,化学品环境管理与固体废物管理一样,在管理对象上,都是对“物质”管理;在管理手段上,都是通过对“物质”的识别和危害性评估进行分类管理。
为此,北京市环保局以“物质”管理为纽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化学品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具有首都特色的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
2011年,经北京市编办批准,将原北京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更名为“北京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固管中心”),编制由10人增加到30人,专设化学品管理科,为加强化学品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奠定了基础,成为在这一领域探索有效管理模式的“试验田”。
以提高效能为目的,构建三位一体新机制
当前,我国化学品生产使用快速增长,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布局不合理、环境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同时法规制度不完善、监管执法不到位,管理技术和科研能力薄弱。化学品管理是新时期环保系统面临的艰巨任务。
怎么在现有化学品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机构不完善、人员编制少的情况下,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
目前,全国有30个省(市、区)建立了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在职能定位上,有些是纯粹承担行政管理,有些则是纯粹承担技术支持工作。而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北京市环保局根据地方特点,将北京固管中心的职能定位为多面手:承担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化学品监督管理方面的技术性、事务性、辅助性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中,建立了由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固管中心、市环境监察总队配合协作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污染防治处是决策层,我们是执行层。”北京固管中心主任唐丹平解释说,在固废和化学品领域,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制定规划、计划,组织制定法规标准;北京固管中心具体落实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涉及监督执法,则由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协调市环境监察总队行使行政职能。“实践证明,3个机构职能清晰、配合顺畅,各自能够发挥所长,协同提升了管理能力。”
打造全方位监管网络,打破职能界限,创新工作模式
化学品环境管理是新时期环境管理的新领域,同时也是热点、难点领域。
为确保首都环境安全,北京市环保局早早绷紧了这根弦,明确了“全面加强化学品环境管理,确保首都化学品环境安全”的目标,创新了“横审纵查、两测两查、以点带面、带动基层”4种工作模式,全方位打造监管网络。
“首都无小事、精细化管理”,这是北京市环保局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宗旨。据北京固管中心副主任钟金铃介绍,在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阶段,北京市环保局重点对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的全过程加强监管,并与市安监局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市安监局通报危险化学品企业关停、转产等信息,北京市环保局据此开展监督管理。
2010年初,有毒化学品进出口企业的环境监管职能下移到地方环保主管部门。加强对有毒化学品进出口预审、年度核查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工作成为北京固管中心工作的重点。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北京固管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有毒化学品进出口企业环境管理档案,档案内容涉及企业基本信息、工艺流程、化学品释放和转移情况、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等。同时,逐步建立完善有毒化学品进出口预审及年度核查工作程序,成为开展日常监管、监督性监测和年度审查的重要依据。
不过,最受同行关注的,还是北京固管中心自创的“横审纵查、两测两查、以点带面、带动基层”的监管工作模式。
据介绍,所谓“横审纵查”就是指北京固管中心与市环保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市环境监察总队横向联合,对企业污染排放、环评审批、行政处罚等进行多重审核;市、区(县)两级环保部门再纵向联合,现场审核企业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生产使用、贮存转移、环保设施运行及污染排放等情况,汇总起草审核意见上报。
“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唐丹平介绍,通过“横审”,市环保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处能及时发现申报企业所需进口有毒化学品是否已经超出北京市控制总量;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处审核化学品生产企业环评是否存在问题等。“通过联合审查,意见汇总后再审批,相比申报—审核的单线管理,我们心里更有底。”唐丹平说。
“两测两查”则是指由企业定期进行委托监测,环保局不定期进行监督性监测,检测其污染物排放是否达标;区(县)环保局开展日常检查,市环保局开展年度核查,检查企业是否遵守环保法规。
“今年我们实施有毒化学品进出口企业监督性监测时发现,有企业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超标,北京市环保局据此核减了其有毒化学品申请出口量的50%,并提请环境保护部缓批其有毒化学品的出口。”北京固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1年以来,北京市共对16家(次)企业开展有毒化学品进出口预审及年度审核工作,发现并上报5家(次)企业存在污染物排放超标、危险废物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以点带面”就是在北京固管中心每次现场检查时,在重点检查化学品生产、使用、释放、转移的同时,全面核查企业环评审批、总量控制、环保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危险废物管理等情况。
“我们发现的企业其他环境问题都会向上通报给市环保局相关职能部门。他们都很欢迎。”唐丹平说。
他同时坦言,我们为什么愿意多做一点?一方面,危险化学品管理起步晚,能力还很欠缺,需要学会借力;另一方面,化学品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化学污染的根源,抓住化学品环境管理问题就是抓住了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根本问题。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要实现有效风险防控,也必须从企业环境行为整体上予以考量。
由于化学品环境管理起步较晚,基层缺乏化学品环境管理经验,而要抓好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必须依靠基层环保部门的力量。
“带动基层”的工作模式就是在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市环保局带领区(县)环保局到现场逐一讲解工作要点,手把手,“传帮带”,以解决化学品环境管理专业性较强、区(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
“提升监管能力,不等、不靠、不要,充分发挥北京固管中心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采取集中培训、问题解答、一同检查等‘传帮带’方法,带动基层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唐丹平说。
去年9月,环境保护部提出2013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要求建立化学品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标志着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的开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环保部门要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开展环境管理登记,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钟金铃强调,打破了以往重治理、轻防控的惯性思维,将工作重心从单纯的末端污染防治向全过程风险防控转移,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辖区内所有生产使用化学品的企业都要进行登记,种类、数量、工艺、环境影响等都要清楚,这是为全面开展化学品环境管理打下基础,工作紧迫,责任重大。这是全新的工作领域,知识储备、工作能力提升等显得非常迫切。”
为寻求外脑支持,北京将组建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为北京市化学品环境管理以及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的开展提供审核指导、专业培训、业务咨询等技术支持。
重在过程控制,摸清底数,精细管理
排放口、排放时间不固定,来源、种类、性质千差万别,不能套用水、气等传统领域的管理方式,怎么才能有效控制住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风险?北京也摸索出了一些“门道”。
“底数不清、来源复杂,固废管理要打开局面必须要做到心里有数。”为掌握全市固废产生、处置情况,北京固管中心依托全市排污申报登记系统,特别增加了固废专项申报登记,每年开展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工作。去年一年,共有约4500家单位申报固体废物约1300万吨,其中近2600家单位申报危险废物,申报量约为14万吨。
过程控制、精细管理,是固废、危废管理的要求,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北京市的经验是严密监控危废产生、接收两头的动向,只要移动就必须有记录、有案可查。为此,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应用了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管理系统。
钟金铃向记者解释说,危废产生单位在转移危废前要登陆北京市环保局网站申请。危废转移至接收单位,后者也需登陆系统填写危废转移联单予以确认。“我们设有专人对转移联单数据进行审核,同时建立危废重点产生单位月报和危废经营许可证单位月报制度,每月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她说,曾有企业提出申请转移1吨废矿物油,5天后,接收单位还没有在联单状态内填写办结,废物状态为未接收,说明废物未转移到指定单位。比如,某企业上月报告转移20吨废酸,这个月只报告了10吨,变化较大。“对这些可疑情况,我们核实后会及时汇总一批‘问题’清单,填写《固体废物及化学品环境监管工作联络单》上报,经市局污染防治处签署意见后,交市环境监察总队依法查处。”
据了解,去年,通过这套系统,北京固管中心审核危险废物市内转移总量申请6634家次,跨省转移申请17家次,运行转移联单39797份,转移危险废物11.65万吨。
从去年开始,北京固管中心应用的几个“发明”在系统内受到同行关注。如采用国际标准,研究并试点应用一次性医疗废物包装箱,从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装箱密封,减少风险暴露;研究并试制废含汞灯管回收环保包装箱,以硫磺铺底,防止运输过程中灯体破碎引起的汞泄漏危险。“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固废、危废管理除了要管住重点源,过程控制、风险防范很重要。”唐丹平说。
提早防范风险,完善法规政策,加强场地修复环境管理
不久前,媒体有关污染场地修复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看到报道后,北京某小区居民发现住宅建在某化工厂原址,前来北京固管中心咨询。“我们向他们出示小区项目完整的环评报告批文、场地修复方案和验收报告后,居民代表放心地离开了。”北京固管中心污染场地管理科科长李敬东说。
事实证明,北京市环保局率先开展污染场地环境管理,为争取主动打下了基础。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城近郊区重污染企业相继停产搬迁,原有工业用地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污染场地管理逐渐成为北京市环境管理的重要领域。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已摸索并逐步完善了场地“环境影响评价审核、场地修复方案备案、修复过程监管和修复验收”4个阶段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根据现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要求,依托市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处对申报的待开发场地进行审核,存在环境隐患和风险的地块,必须经过环境修复和验收。没有北京市环保局验收意见,场地不得开工建设。”李敬东告诉记者,自2006年以来,北京固管中心先后共对近90块场地进行了场地环境评价,其中20多块场地需修复,涉及钢铁、焦化、化工、电镀、染料、汽车制造、农药等行业。
据介绍,2007年,在北京市环保局的组织下,北京固管中心与意大利国土环境部在污染场地评价、治理修复领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国际合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北京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标准、开展污染场地评价与修复示范等。为规范场地环境管理相关工作,2007年以来,北京市环保局先后发布实施了4个相关地方标准。
据介绍,为确保场地修复方案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北京固管中心成立污染场地管理科对场地修复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管,建立了污染土壤电子转移联单制度,保证污染土壤运送到处置场地;现场设置视频监控设备,并将信号接入市环保局工地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委托第三方监理,对污染土修复过程的规范性和污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管理等。截至目前,北京市内9块修复完成的污染场地已通过验收,共修复污染土壤约320万立方米。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