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内江市东兴区的翡翠国际、北京华联等15个建筑工地安装上了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工地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我们将对市区所有的在建工地进行实时监控,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垃圾。”内江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安全科科长王长江告诉记者,近年来,内江市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加紧实施,建筑垃圾数量随之增多,影响了城市环境,对其管理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悉,今年6月1日,该市城区所有在建工地都将安上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
建筑垃圾“无家可归”
2012年,内江相继启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
4月1日,位于东兴区兴隆路的龙湾半岛项目正在进行平场,40余辆运渣车来回穿梭,装载的弃土并没有进行任何覆盖,渣土车行驶所经道路灰尘弥漫。该工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司机告诉记者,工地挖出的弃土运往了321国道沿线。6公里的路程,该司机每天来回要跑14趟,每跑一趟装载弃土30吨。“项目新建过程中,产生最多的建筑垃圾就是弃土。”内江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监察支队直属大队大队长唐章伟说,小的建筑工地一般产生几十万立方米的弃土,大的工地弃土达百万立方米以上,可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处建筑垃圾消纳场。
就在龙湾半岛工地外的公路上,被聘为该路段清洁工的五星村二组村民陈勇正在作业。从7点到18点,陈勇和另外两名被雇佣的村民要用铁铲将路面撒落并碾压的泥土进行清理。“灰尘太大了,路面根本清理不出来。”陈勇说。
联手整治难以治“本”
“兰桂大道上,运渣车"飞叉叉"地跑,不仅洒漏的渣土污染路面,而且还带来噪音污染。”在年初的内江两会上,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提到了运渣车带来的问题。
对此,内江市东兴区城管局副局长钟清认为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城市要建设,另一方面对市容的影响却很明显,“例如汉安大道、兰桂大道,在没有项目施工前,按照正常作业,每天清扫车工作6个小时,洒水车晚上冲洒半个小时,而现在至少增加一半的工作量才能基本冲洗干净。”
一辆渣土车,表面上看从工地到卸点呈“两点一线”状态,却涉及多个部门管理:在工地内,渣土车由住建局管理;在工地外,渣土车运输中的渣土飞扬等现象由城管局管理;道路上的超载、超速等违章行为由交警负责执法;运输车辆资质、人员资质由交通运输局管理;渣土车的扬尘、噪音问题,由环保局管理……
自2012年11月开始,内江市城管、公安、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进行了综合执法,集中整治城区建筑垃圾运输行为,收效明显,但未能形成常态机制。
市场化运作是方向
如何使城区建筑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如何避免运动式的集中整治,形成常态化的日常治理?
在钟清看来,市场化运作是方向。
今年1月,内江初步开始在邓家坝片区、谢家河片区等处选址20个弃土消纳场,共占地2690亩,将消纳弃土量1349万立方米。
不仅如此,内江市政府还制定了《内江市城区建筑垃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7月1日实施。《办法》将采取企业化市场运作模式,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对垃圾进行统一运输和处理,按照“谁产生、谁承担”的处置原则,建筑工地需运入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置的,应按照处置量缴纳处置费用,同时引进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建立现代化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厂,务求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
唐章伟认为,建筑垃圾清运、处置推向市场化完全可行,“这样一来,政府无需再买单,企业得到效益,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再利用也将得到可持续发展。”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