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市场特别报道
中国脱硫产业发展迅速,但低价中标,低价竞争一直与脱硫产业相伴相随。一位企业老总用“今天的中标价是明天的最高价”来形容脱硫市场低价中标的状况。而由低价中标带来的工程质量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在役火电脱硫机组中约1/3的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转;正常运转的脱硫设施也难免会出现石膏结垢、设备腐蚀等问题。低价到底怎样侵蚀了这个行业?是什么造成了低价?如何治疗?本报产业市场编辑部推出脱硫产业乱象调查,已对行业有所警示。
关注一:低价中标失控企业皆称受伤
为何屡屡上演夏利车价格造奔驰车的戏码?
关于低价中标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中国环保产业协会锅炉炉窑脱硫除尘委员会秘书长杨明珍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脱硫行业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曾经为多个项目做评审委员的杨明珍表示,我国的《招投标法》明确指出,最低价不应低于成本价。低价中标的“低价”概念,不是指绝对的最低价,而是在保证工期、质量、安全等诸多要求基础上投标报价中最低的那个价格。“而最低价中标往往是业主主动要求的,作为评审委员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听命于业主。”杨明珍无奈地说。
全国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技术协作网副主任委员刘艺则认为,业主选择最低价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低价中标是一个产业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的趋势。在市场环境中,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个体,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是它的目标。选择最低价无疑能实现它的利益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低价中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脱硫设备的国产化,对脱硫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现实是,目前国内中标价格往往比成本价格低太多,大大超出了合理范围。而在这个情况下,为了不赔钱,中标企业在设备装置中必然要偷工减料。如设备喷淋层本来应是4层,而供方在设计中只装了3层,设计标准达不到,脱硫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江苏和亿昌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新亚非常同意刘艺的观点,他举例说,山东省一家煤化工企业的3台5MW机组脱硫项目招标,7家企业竞标,最高标价将近4000万元,绝大部分企业价格基本保持在3000万元以上。而最后中标的企业是山东一家无业绩、无资质安装公司,因为,它的报价只有1800万元。“想用夏利车的钱造出奔驰车,这不是开玩笑嘛。”刘新亚说。
六合天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朱彤则直指低价中标的自身。他说,推行采用经评审的低价中标原则,从理论上来说,是非常切实可行的国际通用的评标办法和定标标准。然而,中国目前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实施最低价中标,招标人在无标底的驱动下处于失控状态,甚至认为标价越低越好;而一些管理不规范、素质低下、实力较差的企业,秉持着“只要有业务,什么都有了”的观念,以最低报价进入竞争市场,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因此,低价中标的招标方式是否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值得探讨。
美国燃料技术公司中国区销售经理刘明辉则剑指脱硫的补贴电价。他表示,由于监管不到位,在脱硫电价补贴之前,很多火电厂上的脱硫设备仅仅是为了应付168小时的试运行;而脱硫电价补贴之后,有些火电厂的实际运行费用大于1.5分的补贴,因此,脱硫设备建好不运行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要让这些不运行脱硫设备的企业不选择低价中标,这不是痴人说笑吗?”刘明辉说。
建议标底中标设置准入门槛
朱彤认为,脱硫市场要健康发展,摆脱低价中标这个噩梦,改变中标方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办法。他推崇的是标底中标。所谓标底中标,就是业主通过第三方咨询机构对工程实施一系列的评估,得出符合业主要求和当前市场价格的工程造价。最后,以最接近这个标底的价格中标。朱彤说,这种竞标方式有效避免了低价中标带来的价格过低的现象发生,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保障了施工方的利润。这个方法还可以让火电厂专注于自己自身的业务发展,不用为脱硫方法选择等方面的事情“劳心费神”。
刘艺则认为,相关配套措施的建立,亦能有效避免低价中标带来的不利因素。
首先,业主或者国家要建立一个准入门槛,让那些滥竽充数的企业当不成“南郭先生”。这个准入门槛包括,企业质量保证和管理体系、采购流程管理、技术人员管理、供货体系等方面。刘艺以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达环保)投标法国电力公司在国内的脱硫项目为例。法国电力公司一开始和远达环保进行交流,查看公司相关的概况,了解公司的工程业绩、技术背景等;同时,还聘请第三方公司对远大环保提交的公司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整个过程长达一年时间,最后远达环保顺利进入投标行列。
更为严谨的是,远达环保在作为外国一家脱硫公司的供货商时,还接受了一家奥地利咨询公司的审核,审核的内容甚至包括了远达环保提供的产品的钢材是来自于哪个公司,哪一年的哪批货。严格的准入机制保证了招标过程中的企业的质量,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其次,行业标准要及时规范。刘艺介绍说,从国外脱硫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只有先建立相关标准,才能保证产业的健康、蓬勃地发展。而我国的脱硫产业标准与之相反。市场爆炸式的发展之后,工程质量标准、验收标准等相关标准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标准内容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又有落后的迹象。而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建立的欧盟防腐标准,要求脱硫设备防腐方面达到30年不大修。这种标准极大促进了防腐技术的发展,同时让那些没有资质的企业无所遁形,在市场中被淘汰。
最后,国家要有严格的环保立法,对企业和业主实施严格地管理。比如,德国环保法规定,火电厂的旁路每年最高允许运行120个小时,原则上禁止设置旁路。因此,保证脱硫工程的质量成为业主的重中之重。一旦脱硫设备出现问题,由于没有旁路设计,火电厂的停运会给电厂带来巨大的损失。
此外,对于在工程中偷工减料的承包商要实施严厉的打击,让相关责任人无法再进入这个行业。比如,日本相关立法非常细致,包括设备在建时,材料的选择都有相关的要求,如果发现企业作假,直接退出市场。而我国目前的现在却是,常常有一些偷工减料的企业做了这个项目,马上改头换面去参与另外一家项目的招标,继续危害产业的发展。
杨明珍则表示,建立完善项目后评估体系,也是改变目前低价中标现象的方式之一。湖南永清环保集团执行总裁申晓东表示,只有建立完善的后评估体系,业主才有了可信任的业绩评鉴报告,才能对相关投标企业进行更准确的资质的认证。目前,中国的现状是由中国电力联合会等行业协会主导的后评估不具备强制力,后评估项目非常少,许多业主或者脱硫公司不愿意做后评估。同时,由于后评估的费用往往是由被评估方出钱,评估结果是否真实有效,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此,由环保部门等第三方强势部门的介入,扩大后评估项目范围,是保证后评估真实、有效性的措施之一。
BOT推行能否改变这个局面?
六合天融和远达环保是2007年火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企业之一。刘艺和朱彤在对BOT能否解决低价中标的问题有着一致的看法。
朱彤说,特许经营的好处就是,脱硫公司完全对脱硫设备的质量负责,质量越高,企业盈利才有可能越多。这样就从源头上避免了脱硫设备质量差的问题。
然而,特许经营目前面临着很大的阻力。难度之一是,在BOT模式下,脱硫设备的地上建筑所有权是脱硫企业的,但设备所处的土地是电厂的,这意味着,缺乏完整产权的情况下,脱硫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另一个难度是,脱硫设备的运营收入来自于脱硫电价补贴的1.5分,这笔钱由电网支付给电厂,再由电厂支付给脱硫企业,光税收就交了两道。
而对于一刀切的1.5分补贴,两家公司的老总也是直摇头。刘艺表示,脱硫的投资、运营成本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火电厂使用的煤种和含硫量是关键因素。因此,1.5分的补贴不能一刀切,要看实际情况。单就含硫量来说,广东省电厂使用的煤含硫量通常在1%以下,因此,1.5分电价补贴是足够的甚至还可能节余;而西南地区煤种的含硫量大约在3%~5%之间,30MW的机组脱硫成本就在2分~3.5分之间。“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重庆市一台30MW机组,要使用两台皮带机去带动脱硫后的副产物进入下一道去除水分的工序;而在广东省,一台皮带机可以带动两台60MW的机组。造价和运营成本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刘艺说。
朱彤介绍说,对于六合天融采用的镁法脱硫,脱硫后的副产物硫酸是重要的盈利来源。而硫酸的价格是上下波动的,因此能否盈利很大程度上要看硫酸的“脸色”。据公司业绩显示,2008年6月,市场上硫酸价格达到1500元/吨,公司的BOT项目盈利水平在0.2~0.5分/度。而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硫酸的价格一路下滑,甚至探底到300元/吨。“如果脱硫电价补贴和其它优惠政策不变的话,800元是拐点。”朱彤说。
关注二:脱硫设施难以实时监控不能忽视的副产品污染
杨明珍向记者表示,目前,脱硫市场低价中标是一个大问题,但是不仅仅是这一个问题。对脱硫设施的监测监管不到位,脱硫副产物的处置和消纳也是不可忽视的。
目前,烟气在线监测仪器未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和作用,电厂脱硫设施中,已全部配置了烟气在线监测装置,关键部件配置均采用进口设备,参数的设置也基本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但是,从投运情况来看,故障率较高。有的仪表(如烟尘)数据显示不准确,有的甚至完全不能显示,反应不出脱硫设施的真实运行情况,只能凭经验进行调控。
在锅炉炉窑脱硫除尘委员会的调研中发现,许多地方还不能对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对脱硫设施的监管尚未全面到位。在调研的城市中,除部分城市已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并与当地电网公司联网外,其余许多均未与有关主管部门联网,对脱硫设施是否运行、运行效果如何,难以实现实时监控。
脱硫副产物消纳方面,我国已投运的脱硫工艺中以石灰石——石膏法为主,达90%以上。部分电厂已出现脱硫副产物石膏无处消纳,只能堆放和抛弃的处置方式。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将有3亿千瓦燃煤发电机组配置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设施,按1台300MW机组燃用含硫量为1%的煤种,每年运行5000~6000小时计,将产生脱硫石膏4.5万~5.0万吨,届时每年将产生5000万~6000万吨脱硫石膏。如此大量的脱硫石膏要得到处置和消纳是不容乐观的。加之,对脱硫石膏的利用在经济政策上与天然石膏相比无优势可言,若任其采用堆放或抛弃的处置方式发展,既浪费了资源,占用了场地,又会产生新的二次污染。
对于副产物消纳方面,刘艺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国内脱硫工艺90%是石灰石——石膏法,面对这个现实问题,如果推倒重建,无疑是不现实的。朱彤也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堵结合,对于可以采用镁法、氨法等其他技术替代,且成本较低是可以考虑的;而对于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石膏质量,扩大石膏销路的,则应该考虑改造。
关注三:是盛宴未了还是残羹剩饭?
近两年来,以武汉凯迪电力为代表的一些大型脱硫企业和一些投机商纷纷退出脱硫市场。当然,这固然有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然而,更多企业是对脱硫市场发展潜力的看空。那么目前的脱硫市场真的是残羹剩饭了?
国泰君安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吕娟表示,目前,我国超过一半的二氧化硫排放来自火电行业,火电是脱硫行业的主要下游。火电行业脱硫需求,按时间可以分为两段:(1)“十一五”期间火电行业脱硫需求,主要由“十一五”相关规划目标和已投运脱硫设施的改造需求决定;(2)“十一五”之后火电行业脱硫需求,主要由新建火电机组容量和已投运脱硫设施的改造需求决定。
“十一五”期间火电脱硫需求
根据中国电力联合会统计数据,2006~2008年火电脱硫装机容量分别为1.60、2.70、3.79亿千瓦。要达到“十一五”规划要求,2009~2010年新增火电脱硫装机容量要达到0.81亿千瓦。而去年,环境保护部明确要求2009年新增火电脱硫装机容量要在0.5亿千瓦以上,那么2010年新增火电脱硫装机容量约0.31亿千瓦。按照150元/千瓦的脱硫工程造价,2010年火电脱硫新增市场容量为46.5亿元。
由于脱硫行业存在竞争无序、粗制滥造的现象,很多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转,达不到排放标准,有待改造;而正常运转的脱硫设施在运行中也容易出现石膏结垢、设备腐蚀等问题,需要定期检查,更换相关设备。
因此,假设“十一五”期间已投运火电脱硫设施需要改造的比例为20%,改造均价为75元/千瓦,那么根据上一年火电脱硫设施存量,2010年火电脱硫设施改造需求为64亿元。吕娟表示,国内在役火电脱硫机组中约1/3的脱硫设施不能正常运转,而且即使是正常运转的脱硫设施在运行中也难免会出现石膏结垢、设备腐蚀等问题,所以假设20%的改造比例是合理并且是保守的。另外根据了解的工程实际情况,改造价格有时甚至高于新建价格,所以假设平均改造价格是新建价格的一半,也是合理偏保守的。
结合火电新增需求和改造需求,2006~2010年火电脱硫需求分别为169亿、189亿、205亿、132亿、110.5亿元,平均每年161亿元。
“十一五”之后火电行业脱硫需求
“十一五”之后,仍会有新建火电机组。而根据“三同时”制度,新建火电机组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假设2010年火电装机容量达7亿千瓦,之后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则每年新建火电装机容量0.35亿千瓦。按照150元/千瓦的脱硫工程造价,预计新建火电机组平均每年带来的脱硫新增市场容量为53亿元。
此外,2010年末,即使火电脱硫装机容量达到4.6亿千瓦,按照7亿千瓦火电装机总容量,仍有2.4亿千瓦火电机组没有安装脱硫设施。因为“十一五”期间,除了特低硫煤坑口电厂外,新建火电机组都必须同步安装脱硫设施,所以这2.4亿千瓦没有安装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基本是2006年之前的老机组。假设这些老机组50%需要安装脱硫设施,按照150元/千瓦的脱硫工程造价,这些老机组可以带来脱硫新增市场总容量180亿元,如果分10年建设,平均每年脱硫新增市场容量18亿元。
根据“十一五”规划,2010年末火电脱硫机组存量为4.6亿千瓦,假设每年10%的改造比例和平均75元/千瓦的改造价格,那么火电脱硫改造市场平均每年的容量有35亿元。考虑到后建脱硫设施的质量较好,所以“十一五”之后脱硫设施的改造比例应该较“十一五”期间低,而目前脱硫设施设计的使用寿命在10~20年,预计10年肯定要大修,所以假设“十一五”之后10%的改造比例是合理偏保守的。
结合火电新增需求和改造需求,“十一五”之后,火电脱硫需求平均每年的市场容量有106亿元。
其他行业脱硫需求
“十一五”期间,国家非火电脱硫重点在钢铁行业,而烧结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60%以上。因此钢铁行业的烧结机烟气脱硫是重点。
目前,我国共有烧结机400多套。“十一五”期间,按照二氧化硫减排目标责任书的规定,12家钢铁企业、14台烧结机要实施脱硫治理示范工程。目前,烧结脱硫工程的造价在3000万~8000万元之间,假设平均造价为5000万元元,那么“十一五”期间,仅14个示范工程就有7亿元的市场空间。假设所有烧结机中有30%需要实施脱硫治理,那么整个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市场空间约60亿元。
此外,建材、化工、有色、石化行业二氧化硫合计排放量是钢铁行业的2.6倍,按此比例,粗估这些行业脱硫市场空间为156亿元。加上钢铁,这5个重点非火电行业脱硫市场空间总计约216亿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火电脱硫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快速发展,随着火电脱硫装机容量的提高,火电脱硫市场变小,但仍有超过100亿元的市场空间。而且随着非火电脱硫市场开拓,脱硫行业的增长有新的空间。
因此,市场无需过分担忧脱硫市场空间萎缩,整个脱硫市场需求肯定在百亿元以上,而且如果考虑到出口因素,整个需求空间应该比“十一五”期间大。
图解脱硫市场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