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此,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门制定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本报从今日起将推出系列报道,报道珠三角等地区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经验。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慧诚
“广东要以亚运会为契机,以珠三角为试验田,把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去年年底环境保护部对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出的殷切希望。
如今半年已过去,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6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经国务院同意,珠三角地区提前实施国Ⅳ排放标准。
从争论到合作,从探索到实践,从局部到整体,近年来,广东省以珠三角为试验田,以“先行先试”为理念,以专项研究为支撑,以法规规划为保障,以多污染物联合减排为主线,以机动车污染控制为突破口,以亚运会空气环境质量保障为契机,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新路子。
统一协调
召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
2008年初召开的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给分管环保工作的广东省副省长林木声一个很大的触动。当时人大代表、新闻媒体十分关注珠三角灰霾现象,但环保部门、气象部门对灰霾的成因、灰霾监测的职责有不同的意见,珠三角一些市也相互埋怨对方治污不力。
林木声当时就在会上指出,老百姓要求的是良好的环境质量,政府必须治理好。各地政府、各个部门都要统一认识,承担起共同的责任。
2008年10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建立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林木声任第一召集人,组成成员包括区域内9个市主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和18个省直单位的相关负责人。
联席会议议事范围包括:检查和定期通报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组织考核区域内各地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解决跨地市行政区域大气污染纠纷,协调各地、各部门建立区域统一的环保政策等。
为保障联席会议高效、有序、公平,切实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根据联席议事规则的相关规定,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并设立区域大气质量科学研究中心。
“成立这个联席会议,就是为了加强对珠三角洲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林木声介绍说,高规格的领导构架、高效灵活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的建立,有效推动了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进展。
制度保障
出台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
2009年5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这是近年来广东省人民政府就某项具体环保工作制定的为数不多的政府规章之一。
办法不仅明确提出建立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而且对区域内不再规划布点新建燃煤燃油电厂、淘汰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高的油漆、涂料产品、城市饮食服务行业污染控制等重要工作,作出了许多创新的规定。
2010年2月8日,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另一项指导文件出台。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国家发改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厅、财政厅、质监局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印发实施。
计划不仅提出了“一年打好基础,三年全面推进,十年卓有成效”的区域空气污染治理目标,而且明确了污染治理的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作为计划的重要内容,《珠三角地区关停小火电机组项目表》、《珠三角各市工业锅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任务表》、《珠三角各市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项目表》等16个工作表附在计划中,对各市、各部门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以三年为一周期,持续滚动实施。
“联席会议的建立、防治办法的出台、行动计划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东莞市副市长梁国英的话,道出了区域内各市大力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科技支撑
开展国家863大气专项研究
污染治理,科技先行。作为国内污染防治工作的新领域,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更需要科技的支撑。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城市群区域之一,区域内酸雨、细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等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呈现出区域性、复合型、压缩型等特征。“在珠三角,我们能找到难得的试验样本。”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告诉记者。
科研人员的兴趣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关注一拍即合。200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科技部合作启动了“重点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与集成”863项目,委托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首的多家科研单位对构建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体系开展前期研究。
2008年6月12日,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召开。众多院士、专家、学者聚集广州,为珠三角洲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建言献策。
管理创新
探索环境管理新机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物质基础雄厚,改革底蕴深厚,再加上毗邻港澳地区,市场观念灵活,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上可谓“既有心又有力”。
2008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把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作为创新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施,要求加快推进珠三角环保一体化进程,为全省环保工作探索经验。此后广佛肇、广深惠、珠江中合作圈先后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在先进理念的指导和先进科技的支撑下,通过联防联控的创新管理,珠三角大气污染工作进展迅速。
于2005年7月建成的粤港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成为我国第一个覆盖面广、监测仪器完备、监测项目齐全的区域性空气监控网络。今年年底前此监测网络将完成第一次技术升级,包括新建4~5个区域子站和1个大气超级站,升级13个现有子站(增加灰霾、臭氧、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监测指标),在全国率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2008年以来,《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广东省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办法》、《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排气检测工况法检测标准》等相继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抓住契机
启动亚运会空气环境质量保障
2009年11月,珠三角大气污染整治暨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这是广东省环保厅挂牌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会议。
亚运会空气环境质量保障成为当前广东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也为全面推进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供了契机。
按照“省里统一协调、广州为主、周边城市支援配合”的原则,经广东省政府同意,广东省环保厅制定实施了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等方案,对涉亚的11个城市(除区域内9个城市外,还包括汕尾、清远两市,其中广州、佛山、东莞为重点监管城市)工作进行周密部署。
为推动各地工作开展,截至今年5月,广东省环保厅先后召开了5次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专题会议,并专门成立了11个亚运空气质量保障专项督导组,由厅领导带队督导各市工作进展。
在推动亚运会空气环境质量保障工作过程中,各部门密切配合,保障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广东省发改委加大液化天然气供应力度,财政厅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经济和信息化委加大推动粤Ⅲ车用成品油供应,质监局完成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气象局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在各市共同努力下,亚运会空气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5月底,涉亚11市共关停小火电81家,淘汰落后水泥企业240家,剩余24家水泥企业已安装高效除尘设备。广州火电厂脱硝工作已完成总装机容量的35.7%,深圳妈湾电厂、江门市台山电厂已采用低氮燃烧技术。
寻找突破
实行国Ⅳ标准,控制机动车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共有机动车1738万辆,珠三角地区就有机动车1074万辆,其中摩托车530万辆,汽车544万辆。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32.0%,机动车排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此,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选择机动车污染控制为突破口。
深圳、广州、东莞等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油气回收治理、环保分类标志管理、机动车工况法检测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珠三角试点基础上,如今3项工作在全省推广开展。
此外,珠三角地区率先在全国大范围供应国Ⅲ油品。经国务院批准,6月1日起,珠三角地区提前实施国Ⅳ排放标准。
9月1日,《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将实施,为黄标车限行、新建加油站同步回收油气等工作提供了更高的法律保障。
“9月,珠三角有关城市还将联合举行首次亚运会前机动车限行演习。”广东省环保厅副厅长陈光荣满怀信心,“目前,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根据《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到2020年底,珠三角地区要建立起先进的大气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善的大气污染执法监督体系,使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