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全国大范围遭遇雾霾天气,北京是空气质量严重超标的地区之一,从1月1日到29日,雾霾日达24天之多,比常年同期多一倍以上。1月12日北京检测到PM2.5最大值为900,超过日均值标准75的十倍以上,表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浓度水平高”的特点。
北京雾霾严重,形势逼人,但北京应对雾霾的措施出台迅速,力度也大。29日,北京市政府启动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发布“极重度污染日30%公车停驶”的指令,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对违规上路行驶的公车及其单位,将追究责任;市级103家重点排污企业停产,各区县规模较大的排污企业停产,鼓励其余工业企业主动停产、减产、压产和减排;停止各类施工工地土石方、拆迁和露天施工作业,停止所有渣土运输车上路行驶,等等。措施的迅速和力度,加上此前北京已提出治理PM2.5的时间表,体现了政府对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认真和坚决。
相比之下,上海的情况要比北京好多了,从1月1日到25日,上海出现雾霾天气的日子为13天,PM2.5指数高的时候在225左右,这两项数值都远低于北京。或许出于这个原因,在上海还感觉不到“雾霾压城”,尽管空气中老像挂了一层纱,呼吸道感染的就诊人数居高不下。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总觉得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海洋性气候更利于污染空气的扩散,加上气象报告和专家分析中常有 “上海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具有外部输入的特性,天气好了就会好”的表述,环保局则有“近期空气质量指数相比往年较差,主要是因为采用了新的标准”的解释,让人宽心远胜于让人警醒。
其实,上海空气污染情况也已相当严重,就拿PM2.5的监测数值225来说,也比日均值标准75高出三倍。况且多年来上海市癌症发病中肺癌占了第一位,其中许多患者从不抽烟。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政府虽有应急预案,但尚未进入系统筹划,而公众对空气污染虽有抱怨,但行动不多。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麻木不仁,随着上海空气污染日趋严重,会不会有一天猝不及防?
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会局限于一个地方。 29日那天,全国处于雾霾之中的区域高达143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上海。在空气污染总体上趋于恶化的形势下,上海即使有所动作,也很难称之为“未雨绸缪”,而更多地是具有“准应急处置”的性质。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要以市民身体健康、生活环境宜居度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长远规划上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治理PM2.5的时间表,制定合理路径,设计对环境友好的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与消费政策,以此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市民生活方式;在常态工作上,要加强对辖区内细颗粒物来源的监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在应急处置上,要加强环境监测,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发布空气污染预警,针对特殊人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形成立体的防护系统。
“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消除雾霾需要时间,上海有一定的努力空间,也面临各方面的局限,能为则为,当为则为,才能让这座城市的天空重拾持续的洁净。
(顾骏 作者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