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2月1日,国融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智慧参加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研讨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时,针对中水回用问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思路,建议利用自来水管网改造的历史机遇,统筹供水与中水专项规划,将闲置管网转用于中水供水,迅速提高中水利用率。
创新思路 统筹规划变废为宝发展中水事业
中水:开辟水业发展新天地
□李智慧
水的循环重复利用,是破解我国水资源困境的必由之路,水业同仁对此已有共识。但是,中水管网系统建设的资金问题是摆在行业面前的“拦路虎”。日前,国融大通在为西南某城市水务进行改制招商时发现:当地在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0%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利用自来水管网改造的历史机遇发展中水供水,既能极大地降低建设资金投入,又能迅速提高中水利用率,值得行业借鉴。
中水在国际上被称为“城市第二水源”,在发达国家早已得到广泛推广,美国在1979年已有中水利用工程536项,年利用水量为9.37亿吨。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我国,普及中水回用理念、提高中水使用率,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有利于解决当前水资源困境。1987年,北京市政府推出第一部关于中水应用的地方性法规,之后,有的城市陆续出台有关政策;2006年,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政策》,确定了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目标。当前,各地大规模兴建污水处理厂,初步具备了大面积推广利用中水的基本条件。但是,中水利用专项工程在我国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一方面是水资源稀缺,一方面中水利用率低下,仅为10%左右,利用率最高的北京市也仅有40%,大量宝贵的中水白白流失。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中水管网建设资金过巨,是妨碍中水利用的直接的、主要的原因。大规模普及中水,需要每座城市再造一个“(中水)供水管网系统”。须知,自来水供水管网系统是每座城市的政府和市民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断投入,到2009年,纳入统计的639座城市共建成供水管网35.62万公里,3.07亿人口的用水普及率也才达到91.58%。供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1410.24亿元中,管网资产约占总资产的60~70%。如果照此建设中水供水系统,各地政府财政必然不愿承担,转嫁给供水企业,企业财务必定不堪重负、雪上加霜。
当然,影响中水普及的还有中水定价政策和技术等因素,但那些问题的解决难度均低于资金问题,有的已进入解决阶段。如在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方面,有的城市政府已开始对中水的使用标准进行严格把关,制订配套实施的政策、法律,对中水的生产、利用实行引导、激励和规范,北京、淄博等城市已开始对中水处理工程实行财政补贴。
笔者所见西南某省会城市日产污水50多万吨,6座污水处理厂至2009年12月已全部建成,具备了处理全部城市污水的能力。与此同时,市区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已进行多年,形成了大量的闲置供水管网。该市供水公司发现,利用这些闲置的自来水管网资产用于中水供水,可以直接盘活资产、变废为宝,迅速和最大程度地实现中水的重复利用。如利用闲置管网向当地热电厂月供中水6.8万立方米,既扩大了中水回用,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在当地新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方面,将自来水管网改造和中水专项规划统筹兼顾起来,此举以极低的成本再造自来水供水管网、排水管网之后的第三张网——中水供水管网,中水将成为水务企业继自来水供水、污水处理之后的第三大业务板块。
供水企业大力发展中水事业,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环境价值,使我们在水的领域真正实现循环发展,也能进一步促进供水、污水、中水产业链的全面整合,加强人们对水务一体化管理和经营的价值认识。这样做,既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能促进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近年来各地污水处理厂的大力兴建,为中水的大量使用创造了条件。
环境灾难面前,人人逃不了。实行水务一体化经营,实现“三网一统”(自来水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和中水供水管网),开辟水务行业全新的发展领域,使之成为环境产业的核心。要克服城市政府在发展中水问题上“说而不做”的现象,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推动的力量,笔者建议,行业至少要从产业规划上争取到2015年中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中水的供水覆盖率达到自来水供水覆盖率的10%。
全面统筹、提前规划、强力推动,方能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和克服将要到来的水环境灾难。关键是要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