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10:19:00
由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发布。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就《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背景及其意义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环境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从最初提出到最终发布历时多年,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背景及编制过程?
吴晓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要求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持。2005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再次要求“抓紧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有关要求,从2001年开始,原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甘肃省为试点开展了省级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工作,并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规程》。2002年8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启动了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态功能区划。2003年8月开始了中东部地区生态功能区划。200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了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
2004年~2005年,在各省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原国家环保总局会同中国科学院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初稿)。初稿完成后,先后召开了多次全国性技术分析协调会和专家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相关研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其中有几十位院士参加了专家论证会,于2006年10月形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征求意见稿。其后,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征求意见稿发送至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征求意见,并做进一步修改。修改稿完成后,又征求了部分院士的意见,于2007年5月形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请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如何实现在政策上、在发展布局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
吴晓青:生态功能区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理论和方法,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明确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通俗地说,生态功能区划就是要明确哪些区域对一个省、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很重要,需要保护,明确一个省可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脆弱区,为省域的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区域,指导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包括3方面的目标:一是明确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二是强化“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和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以保护生态功能为基础,增强各功能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是以生态功能区为基础,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为区域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记者:《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和发布,对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有什么现实意义?
吴晓青:首先,编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生态功能是生态系统的内在属性。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自然地理区划、气候区划、植被区划、农业区划等工作,基本掌握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的空间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是在深入认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系统内在属性特征,对其在空间呈现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做出的科学划分,在我国还是首次。生态功能区划客观反映了我国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明确了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的功能,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科学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生态功能区划为有效管理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和手段。向自然索取,确保生态系统产出最大化,一直是传统生态系统利用的主要目标。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生态危机的暴发,让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无论是生态学家,还是生态管理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对传统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利用方式进行了反思。至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生态功能保护的理论体系,将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生态过程的良性循环作为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由生态系统物质产出最大化转变为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是现代生态系统研究和管理的核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解决好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就好了,产出自然也就高了。生态功能区划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基础和手段。
第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还可以为国家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提供技术服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尽可能好的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编制生态功能区划,确定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等生态功能,合理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引导产业合理布局,资源适度开发,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
记者:《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这些成果转化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吴晓青:一是要做好宣传。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甚至网络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生态功能区划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指导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要按生态功能区划,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问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要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确不同功能区域开发强度和经济发展的准入条件,科学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管理,使之逐步纳入国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主体功能区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