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气 >>内容详细

杭州风道的亡羊补牢记 驱霾真的要靠风吹

2013-11-15 17:00:29  
    入秋以来深陷“霾”伏的杭州市民,刚刚松了口气。2013年11月12日,一场幸运而至的大雨,让市民暂时逃离了灰霾。
 
    除了靠雨淋,这座江南城市正将希望寄托于另一种大自然的恩赐——风。
 
    11月以来,一则杭州拟建城市风道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传言中,杭州将要建设巨大的城市风道,把郊外的风引进主城区,以便吹走城市上空的灰霾。
 
    来自杭州市气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11月初,杭州2013年已有209天出现灰霾天气,其中仅10月份就多达26天。
 
    依靠城市风道驱霾并非天方夜谭。“风道能起到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副教授王伟武曾对此进行过研究。
 
    杭州尚在摸底
 
    “风道犹如城市的‘经络’,风道不通城市也会生病。”浙江大学规划系退休教授周复多说。对“三面环山一面城”的杭州而言,反思通风廊道正当其时。
 
    此前学者的大量研究已经发现,若能控制城市上风向的建筑高度和密度,防止热量和温室气体滞留,将周边区域的冷空气引入市区,便能迅速将城市大量集聚的悬浮颗粒物分散,同时还能带走热量,起到降温作用。
 
    不过,杭州市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马万里向南方周末记者澄清,“通风廊道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与此前部分媒体报道不同,他们的项目研究并非做通风廊道的设计,更非大拆大建,而是先完成摸底工作。
 
    “我们主要是寻找现在城市里头,通风廊道在什么地方、通风状况怎么样。然后评价城市发展过程,对风道究竟有何影响。以便今后通过科学规划,避免风道受到影响。”
 
    这项工作数年前就已开始筹备,今年上半年正式实施。2013年3月去世的原杭州市市长邵占维,在一次会上曾听到杭州市气象局长提起这一项目,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城市通风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加剧。”在2013年10月底,杭州市规划局编制的《城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招标书中,他们如此描述杭州目前的困境。
 
    为了治霾,杭州一直在寻找各种手段。马万里证实,在之前寻找污染成因过程中,已有单位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扩散能力。“风道是改变大气环境的重要手段。对雾霾的成因,会有明显的影响。在规划、城建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个因素。”
 
    “大家应该是不谋而合。”马万里说,当时气象局、规划局和环保局长刚好都在,邵占维最终决定,由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研究工作。
 
    杭州市还将其列入今年重点督查工作的项目。“三家共同承担,由于技术方面我们更有优势,更多的工作由我们在做。”马万里说。
 
    对于更详细的情况,截至发稿时,杭州市规划局并未就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给予回复。
 
    “这是迟来的忏悔”
 
    “这是迟来的忏悔。”周复多说。在过去,周曾多次批评杭州建设规划过程中破坏通风廊道的行为。
 
    杭州城的选址背山面水。周复多说,在过去,通风廊道更多依靠的是面向东南的宽阔钱塘江面。但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东面钱江新城和钱塘江两岸高楼的建设,这一廊道早已不再畅通。
 
    “大家都怀疑山体和建设对通风有影响,但一直缺乏一个科学的依据。”马万里说,他此次的研究项目,解决的正是这一问题,得出一个定量的评价数据。
 
    而用来比较的年份,则是杭州市规划局提供的2000年、2010年、2011年的数据——横跨的十年,正是杭州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期。
 
    “这十年,恰恰是只顾效益、不顾科学的十年。”周复多批评说。在过去的杭州城市规划中,本已设置六条城市生态带,但实际上,罕有尊重环保、气象部门的科学意见。“很多程序需要环保、气象部门的同意,但往往都是先斩后奏。”
 
    虽然杭州市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一直在缓慢减少,但对于空气质量,市民却并未感到改善。“这跟这十年风速降低有一定关系。”杭州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洪盛茂说。风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通畅的风能迅速地稀释、转移掉污染物。
 
    “很多年来,我们所做的大量工作是怎么样把土地的效率提高,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对风的作用考虑得还不够。”杭州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汤海孺此前在当地媒体曾坦承。
 
    杭州市环保局原高级工程师张天立曾多次提过相关建议。在2012年召开的杭州市政协“大气环境整治”民主议政会上,他再度建言,要求杭州市有关部门提出影响城市风道的建筑物名单及影响程度,并进行整改。
 
    他支持今后让气象部门参与城市规划会,对建筑物是否阻碍城市风道实行“一票否决”。
 
    这次杭州市的领导已显得重视。11月7日,杭州市代市长张鸿铭到市规划局调研,表达了对通风廊道研究的支持。
 
    “我们希望让它在有关部门脑子里形成意识,避免再犯过去的错误。”马万里说。
 
    中国城市通病
 
    “这并非杭州一地,全国都存在这个问题。”马万里说,“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
 
    在近期,不惟杭州,上海、南京、株洲等地也被媒体报道,当地将进行城市风道规划,作为治理大气污染的手段之一。
 
    此前,“火炉”武汉为了降温,一度在城市内外广泛布绿,建成六条生态绿色走廊。依靠这六条最窄二三公里、最宽十几公里的“风道”,以达到使武汉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至2℃的目标。(详见南方周末2013年8月8日报道《“火炉”武汉:引风进城是传说?》)
 
    而在上海浦东,亦曾规划建设的250米宽的世纪大道,便是一条著名的“风走廊”,能让风通透穿过。
 
    南京亦同样专门规划预留了6条生态通风走廊。南京总规修编专家组成员、南京工业大学规划系主任蒋伶介绍说,这些利用山体河谷等自然条件建设的生态带,通过建设限高等手段,形成了开敞空间和城市的大“出气孔”。
 
    不过,与杭州不同,这些城市主要的祛除目标都是高温。“我没有听说武汉的风道项目有驱霾这方面的研究。”2013年11月12日,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否认说。
 
    “不过,从原理看,通风廊道本身兼具二者功能,并不矛盾。”周复多说。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