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概念起:多部委发文预热 上市公司布局忙
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发布 农业获多项扶持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统筹开展全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海洋局联合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下称《战略》)。其中,重点任务之一聚焦于农业。《战略》提出,加强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措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农情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农业灾害预警与防治体系。构建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编制专项预案。《战略》还提出,要提高种植业适应能力,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旱保墒与保护性耕作等适应技术。
《战略》指出,就农业而言,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不够,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不尽合理,农情监测诊断能力不足,现有技术和装备防控能力不足以应对农业灾害复杂化和扩大化趋势。
记者注意到,《战略》提出了吉林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治理适应试点示范工程、黑龙江农业利用气候变化有利因素适应试点示范工程、蒙古典型草原畜牧业发展适应试点示范工程等。
《战略》同时提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与新品种选育,重新进行积温带划分,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品种布局;选育耐干旱、耐高温的适应性作物新品种,拓宽品种资源;建立并完善新品种选育、引进、繁殖、推广紧密衔接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
“结合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展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建设,加强草地资源与环境监测、水资源利用与管理,采取耐旱牧草与适应性牲畜品种推广等措施,推进草地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合作牧场制度建设。开展牧区基础设施与民生建设,加强牧场饮水点、饲草料库、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牧户太阳能、风能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服务等系统建设。”《战略》称。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一度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将确定2014年“一号文”的方向。由于此次会议恰逢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会议出台的政策也将反映出三中全会《决定》的主体思想,势必将开启未来十年农村工作的新篇章。而各部委近期也动作频频,为“一号文”预热,农业行业的投资机会逐渐显现。记者 于祥明
2020年全国将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国务院日前批复原则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建成4亿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我国农田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全国18.26亿亩耕地中,比当地平均单产高20%以上的高产田仅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70%。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任务十分艰巨。
《规划》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要统筹考虑,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规范建设标准、明确管护责任,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整治田块、改良土壤、建设灌排设施、整修田间道路、完善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强化后续管护为主要建设内容,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目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占补平衡,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同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采取多项措施对耕地实行‘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诸多措施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上海市国土资源局一位人士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表示,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改善耕作条件,提升优质耕地比重,让同等的面积产出更多的粮食,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在建设标准上,《规定》指出,将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针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利用和评价,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对需要在行业内规范和细化的技术要求,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制定行业标准。记者 毛明江
土壤修复商机开启 上市公司提前布局
在日前举办的行业会议上,环保部多名官员呼吁重视土壤治理,并透露土壤治理保护规划已成稿,正在最后审定中。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土壤修复市场启动在即,一些提前布局的上市公司有望分享商机。
环保部科技司司长熊跃辉介绍,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和环保部近期发布的联合调查,截至2011年,环保产品中,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占了近80%的市场份额,生态修复仅占3.7%。“生态修复这一块的市场是巨大的,尤其是土壤污染环境的治理。”在日前举行的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熊跃辉指出,相关的规划、要求即将出台,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凸显。
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也认为,“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有规模大、周期长、技术难等特点,土壤治理真正的推动,没有几十万亿元是不行的。市场一旦打开,将远超大气和水(治理)。”
庄国泰介绍,目前土壤治理保护规划已基本完成,未来重点关注五个方面:耕地和水源地的土壤保护;污染源头的控制;被污染地的风险控制;修复试点示范;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到2017年以前,土壤治理主要进行基础性工作,将规划变成工作安排,为下一步土壤防治污染法的出台做准备。
桑德环境董事长文一波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已成立专门的环境修复事业部,主要从事尾矿砂治理及矿区生态修复、老旧垃圾填埋场治理、农田土壤污染修复等,并在多个城市进行洽谈,但截至目前还没有项目落地。
“目前公司80%的业务收入来自煤化工污水处理,为保持业绩持续增长,需要并购其他业务。”拟于明年3月申报IPO材料的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伺机进军土壤修复领域。
环保专家分析,土壤修复是基础性的环境治理,难度也更大。环保企业开展污水处理等方面业务相对较早,目前市政污水处理市场趋于饱和,在此背景下,将有更多企业考虑进军土壤板块。
中信证券在有关研报中指出,永清环保土壤修复市场开拓较好,业务包括重金属土壤修复、重金属矿渣治理、土壤修复药剂等。此外,东江环保11月与江苏上田环境设立子公司,涉及污染场地及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业务等。记者 姜隅琼
环保类上市公司筹谋并购扩张
规模小、市场分散是目前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普遍特点。随着环保政策趋严,行业发展迎来机遇,通过并购实现跨领域资源整合成为行业的新潮流,多家环保上市公司负责人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未来有并购计划。
据全联环境商会数据统计,目前主要环保上市公司中,一半以上的市值低于50亿元,市值在200亿元以上的只有5家,去年全年盈利超过10亿元的仅三家,与国际环保巨头丹纳赫、威立雅和苏伊士等规模相去甚远。环保业内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是,技术再先进规模再大的上市公司,在国内环保细分领域能占10%以上的份额已属相当不易。由此可见,我国环保产业散、小等特点还比较突出。
为此,通过并购来做大做强,快速切入细分领域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中金公司研报分析指出,去年涉及环保领域的并购项目不足20例,今年至今已超过80例,环保产业新一轮并购浪潮已经掀起。在2013环保上市公司峰会间隙,多名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表示,公司未来有并购计划,多个项目正处于前期筹备阶段。
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告诉上证报记者,去年收购的中天润博水务子公司有多个水务项目正在洽谈中,未来3-5年,将形成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水务三分天下的主营业务结构。东江环保董事长张维仰也表示,公司在接洽一些并购项目。
并购必然需要资金。一位长期跟踪环保行业的券商分析师向上证报记者介绍,目前环保上市公司上市时的超募资金大部分已用完,2014年的资金来源将成为很大问题。另外,环保上市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中游,以项目建设承包和运营为主,近几年BOT模式成为主流,需要企业先行垫资,行业应收款占营业收入比例普遍超过50%。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对于以BOT等为主的环保企业,融资一直是一大难题,目前尚未有一家银行可以做完全的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直言。在此背景下,桑德环境等龙头上市公司倡议联合业内8-10家上市公司,发起成立环保产业的绿色民营银行,或通过收购地方城商行获得牌照。
有投行人士认为,成立环保民营银行的难度较大、风险较高,通过设立绿色并购产业基金拓宽融资渠道是更直接的途径。华泰紫金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陶军告诉上证报记者,公司今年设立了20亿元规模的并购基金,专注环保产业投资。明年随着新股开闸,企业估值更为合理,将参与更多项目的并购融资。记者 姜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