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3 11:54:18
近期,中国多地发生雾霾,各地纷纷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但是,我们发现,即使空气质量指数(AQI)相近,各地预警等级却不同,应对措施各异。
缘何出现不同预警等级?
目前,为了应对雾霾天气,各地纷纷出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机制。
环境保护部2013年4月出台的《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大气重污染预警分级指标,针对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建议分为Ⅱ级预警和Ⅰ级预警,预警颜色对应为橙色和红色。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
在实际中,有些城市将预警等级划分为三级。比如,《宁波市大气重污染预报预警实施方案(暂行)》将大气重污染预警级别分为三级,分别为空气质量重污染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也有些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蓝、黄、橙、红四级。总体来看,地方对预警等级的划分比《指南》中的规定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
《指南》还提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AQI指数监测数据、气象数据,预测污染可能出现及持续时间、强度等,自行确定发布与解除预警的时间、程序、条件及方式。
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预警启动标准。比如,《上海市空气重污染专项应急预案》规定,未来1天AQI大于450,将启动红色预警;山东省规定,当预测1天及以上发生极严重污染天气时(AQI≥500),发布红色预警。
北京市则综合考虑了空气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提出如果预测未来持续3天出现严重污染(AQI处于301~500之间为严重污染)将启动红色预警。
不仅是各省之间对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不同,同一个省也会出现差异。南京市规定,当PM10或PM2.5分指数超过300时,就达到严重污染,要求启动最高级别预警。而按照江苏省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方案,AQI污染指数达到500时,才启动最高级别预警,也就是Ⅰ级预警。
为何出现这种差异?江苏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南京的地方预警出台得比较早,在环境保护部指导意见出台前就实施了。”南京在2013年2月就出台了重污染天气预警方案,而《指南》和江苏省的应急方案到了2013年4月才出台。
预警能否实现联动?
地区不同、城市不一,但是空气质量的衡量标尺,全国都是统一标准,雾霾对人民群众健康和居民出行的不利影响也是相同的。
但对公众而言,相同的AQI指数,却面临不同等级的响应机制和不同的防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护人体健康。
另一方面,预警制度的差异,可能会让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事倍功半”。
众所周知,空气是流动的,尤其当大面积雾霾出现时,某些城市对车辆限行,其他城市却因为预警启动标准不同而一切照常,区域内污染物减排量可能会被抵消,无法达到污染物排放下降的效果,不利于提升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防治可以区域联防联控,在一定区域内,重污染天气预警是否也能实施联动?
而实现预警联动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统一区域内的预警及应急响应相关标准,如预警等级、启动条件、响应措施等。确保在一定区域内,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尽量能够同时启动,在一个相对大的区域内能够采取相同的措施,使短时间内大气污染控制能真正取得效果。
预警不是简单的一开一关,企业的生产流程不可能说停就停。因此,在实际中,需要进一步提高预警预测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增强分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应急预案的可执行性,降低雾霾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一个覆盖全国的重污染天气预报网正在建设。根据中国气象局制定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到2015年,气象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的省、市级重污染天气预警将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方案》提出,将逐步建立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信息为启动信号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会商研判机制,发挥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消息树”作用,指导地方政府制定和启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