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内容详细

气候融资缺口逾两万亿 公共资金机制亟待创新

2014-02-07 14:07:22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RCCEF)和当代绿色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气候融资公共资金机制创新研讨会”近日在京举办。会上发布的《201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公共资金机制创新》(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每年气候融资资金缺口将超过两万亿元,报告就推进公共资金机制创新提供了政策建议。
  《201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是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在气候融资领域发表的第三份年度气候融资报告。研究团队认为,公共资金在未来10年仍然是气候融资市场最重要的驱动力量。基于此,报告对公共资金从资金来源到运用,从制度环境建设到具体近期政策突破口进行了系统研究。
  1 气候融资面临多重挑战
  公共资金仍是主要来源

  “在节能减排政策和清洁技术商机的驱动下,近年来投向低碳领域的资金快速增加。但实现中国已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具体目标的融资需求和总量目标仍然未决。同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承诺资金金额、机制也仍然悬而未决,国内气候融资仍面临多重挑战。”RCCEF主任王遥研究员介绍说。
  王遥说,我们从2011年开始提出气候资金流生命周期的分析框架后,初步完成了供给分析,今年更进一步重点对资金需求和公共资金机制进行了研究。报告指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公共资金仍需要较大规模的介入。
  据了解,在目前各种与气候相关的政策中,新能源补贴仍然是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它带动了企业直接投资为主的气候融资模式。但随着产业泡沫的到来,新能源产业已经渡过了技术成熟度曲线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一个相对理性的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低碳技术整体上尚未成熟,通过碳市场募集的资金非常有限,公共资金在推动气候变化方面仍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报告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没有明确碳价格信号的情况下,碳减排项目不具备显著的投资吸引力。
  “公共资金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当然,主导并不是说主体就是公共资金,实际上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和撬动作用,这是公共资金公共投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首席谈判专家苏伟肯定了公共资金的作用。
  参与本次研究的RCCEF主任助理陈波博士表示,公共资金机制对重构气候融资市场的激励体系、促进市场的融合和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公私合作等补偿机制形成杠杆作用,撬动私人投资,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分配,形成引导、示范和激励等多重作用。
  2 积极建立碳基金体系
  呼吁发达国家履行绿色责任

  报告对国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气候公共资金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例如气候基金或碳基金是国际社会普遍使用的公共资金媒介形式,这可以在灵活性和政策公益性之间形成较好的平衡关系。
  “中国要想促进气候融资的规模化发展,必须重视公共资金机制的设计,但目前无论公共资金来源还是使用媒介,都无法支撑其大规模发展。我们在报告中提出建立气候融资绿色种子基金以及地方与国家合作的碳基金体系的政策建议。这是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RCCEF副主任刘倩博士说。
  针对我国的情况,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个设想,就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低碳银行。现在金融体制也在改革,所以就不能按照传统的中国式管理方式来管理低碳问题。”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教授吴宗鑫认为,低碳的风险问题值得进一步考虑。
  对此,刘燕华提到了保险业在气候融资中的作用。他介绍说,瑞士在保险业已经开始全面介入气候变化,保险业将来有可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社会经济问题的主力军,不是光投钱。“所以,我建议能够把保险体系纳入到气候融资的研究中。”
  报告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在国家开发银行设立绿色投资部门,专门用于我国急需优先发展但社会资本不愿介入的绿色领域。“新设部门必须树立投资的双重目标。一方面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保护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绿色目标;另一方面作为盈利性机构,可通过股票、债券和担保等各种形式对项目进行投资,但不提供优惠贷款或补贴。”
  据悉,绿色气候基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气候公共基金的机制。财政部国际司国金三处副处长郭文松认为,绿色气候基金跟发达国家履行自己的绿色责任是密切相关的,国际对这个基金寄予厚望。但由于基金没有到位,绿色气候基金成立4年了,但目前还没有投入。因此,呼吁发达国家履行自己的绿色和经济责任。”
  3 碳交易市场值得鼓励
  绿色银行撬动私人资金

  据了解,由于一级碳市场的配额发行数量固定,发行次数较少,市场活跃性较低,拍卖机制是一级市场最有效的分配机制和定价方式。同时,拍卖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收入,这些收入可以被用来治理环境或是提高社会福利。拍卖是碳市场募集资金的有效方式,在同样的碳约束下,拍卖资金的有效使用可以明显降低企业承担的碳成本。
  “我们中心在2013年承担了广东省碳排放权拍卖和一级市场平台建设的研究项目,系统提出了一级市场建设的方案。这一方案最终被广东省所采纳,并成功完成了两次拍卖活动,募集资金将近4亿元。”王遥介绍说:“由于较高的政策和市场风险,碳排放权目前还不能被广泛地作为资产使用,这也限制了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报告建议逐步开展对碳排放权资产化的探讨工作,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合理的排放权价值评估体系。
  据介绍,我国去年年底有5个碳交易试点启动,剩下的两个可能春节前后也会启动。中信证券郑喜鹏认为,碳交易和气候融资既有关系也有区别,碳交易其实是靠市场本身来配置资源的机制。
  “投资者是趋利而去的,包括财政投资也应该有效率,我们搞气候融资也好,环境保护领域的融资也好,减排、治理模式的赢利点在哪里要测算一下。现在没有这种测算,比如现在我们减排二氧化碳的项目如果要去投资或者要财政出钱的话,到底每块钱减几克是应该支持的?作为一个决策部门应该看到这种东西,就是我这么多钱到底减谁,哪个效益最好。”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庆丹强调了市场的作用。
  在解决气候融资的问题上,银行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而如何利用银行的杠杆作用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何建坤以英国的绿色银行为例,谈到了银行的作用。它主要是用政府的公共资金投入来撬动社会资金向绿色发展方面投入,银行本身是营利的,不是一种公益性的机构。但它有很强的专业队伍去分析绿色投资领域哪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赢利机会,看准之后投入一部分钱作为引导资金,然后再让社会上很多没有这种专业经验的投资银行和公益资金跟着他一起投入。可能就是用一块钱来撬动10块钱投入资金,因为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不要去跟社会上竞争商业的机会,而是创造新的商业机会,让更多的私人资金进入,从而扩大在绿色领域当中的投资,就是说要撬动社会资金。
  事实上,在市场机制的作用方面,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英国大使馆专家Edward Baker介绍了英国的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在英国,我们尽量使用市场机制来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问题,CCS就是其中的一种。英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现在已经趋向正规,现在是12%,未来会涨到30%。我们仍然需要气和煤,我们需要煤炭,也需要减碳的技术。其次,它是一种高能耗的技术,但基本技术已经成功应用在油和化工行业。现在还需要努力的是把碳捕捉和封存整体上用到电力部门,在英国现在有10亿英镑的钱用来支持CCS项目。”
  4 构建环境税收体制
  该惩罚要惩罚,该优惠要优惠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凸显,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在政府职能中的体现也需逐步增强。据了解,目前公共财政中尚无明确的气候变化资金科目,各类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中央财政支出预算分散在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等10多项类级科目下,相关资金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调控和分配之下,资金的管理办法和监管制度不尽相同,甚至重复应用在某些重点项目上。
  针对这一问题,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提出建议,应该在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上单独列一个叫应对气候变化的类级项目,然后在它里面再设比如一些具体的项目,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等。
  对此,财政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补充道:“由于目前气候问题非常复杂,比较可行的是在环境节能科目的基础上加一个气候,这样不仅对气候资金的加强有好处,同时我们国家整体上的气候体制也会有一个共同的改变。”
  此外,报告认为,在我国当前的融资和财税体制下,地方气候融资的推进还存在诸多障碍,突出表现为地方缺少支柱性税种和主体税源、公共服务责任和财力不匹配、地方债务负担沉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过度依赖土地收入政策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地方气候融资,高效落实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行动,需要进行必要的地方财税体制改革。
  针对这一问题,苏明认为,税收体制的构建对气候融资和机制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应包括资源税、环境税、碳税和税制绿化等。该惩罚的要惩罚,该优惠要给予优惠。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