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3 10:29:07
日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国内外32家知名机构在京发起成立“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
他们在谋划推进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儿—促成我国污泥问题的解决。
汇聚多方力量解决瓶颈问题
污泥处理在我国是项新事业。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介绍,据估算,全国城市污泥有效处置率不足10%。业内已经意识到,城市污泥的安全处置已经成为制约污水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陈同斌认为目前污泥处置行业缺少标准规范,部门条块分割,市政、环保、农业等部门意见不统一。
“产学研官,方方面面的聚会是个很好的开端。”在促进会启动仪式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章林伟表示。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固水处处长戴祥认为,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很有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促进会成立的初衷之一,就是打破隔阂,汇集产学研官各方面的力量,让大家更好地沟通,也更有建设性地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章林伟对促进会有很高期待:“利用促进会平台,可以把各种技术、各个方面的人才集合起来,真正办成事。”
机制是企业做不到的,章林伟认为机制要靠促进会帮忙探索。另外,在国家标准中,行业标准很多,政出多门,且有冲突,应通过促进会建立标准化委员会。
对于促进会的成立,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向平和陈同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是推进自己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转化和运用,在更大层面上,陈同斌也希望利用自身研究成果和多方面的联系真正推进这一问题在中国解决。
污泥不能“污名化”
北京市水务局总工程师段伟在北京污水处理中感到很头疼的一件事情是,总听到环保组织在说不能把污泥往地里倒,但很少听到污泥本身来源于土地,应回归于土地的说法。
对于污泥的土地利用,陈同斌给出的结论是,通过10年的检测,总体上,污泥重金属超标比例不多,并且在逐步下降。
另一方面,污泥的有机质较高、氮磷含量丰富,是很好的有机肥资源。污泥中的病原菌经处理后,也大部分被灭活。
段伟认为,实际上很多土地在沙漠化、盐碱化,需要有机质。
“我们面对的是整体有机质资源不足,比如,城市生态建设涉及大量园林绿化,如果在生土上直接种,生长不好。”北京易可富特基质肥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永平说。
段伟认为某些片面宣传对污泥处置非常不利。“真正学者的声音在哪儿?权威的数据在哪儿?科研应发挥作用,我们的污泥处理才能干干净净往前走,没有负罪感地往前走。”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城建处处长杨建劳介绍,2012年开始,自治区对污泥处理开始重视,担心有弄虚作假,当时委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对已建成的14个地级市生活污泥处理厂污泥进行化验,结果显示,这14个城市污泥重金属都不超标。
让污泥回到农田做肥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过的主张。
“这是自然宏观规律。不可违背。”张杰说,“现在农民不用有机肥,包括畜禽养殖行业的粪肥也不用,哪儿去了?都去水体了,由此带来的是污水处理厂一再扩建,河流水质污染得不到改善。”另外,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并且全世界的磷肥是有限的。 “三五十年后,我们用磷肥去哪儿找”?
“通过这样的讨论,对污泥利用在思想上有了更新,污泥利用,堵是堵不住的,不如给其一个合法身份,更加规范地去做。”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壤肥料处处长杨帆建议政府通过补贴引导农民用。
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我一直在研究污泥土地利用的安全性问题,希望把推进污泥无害化和土地利用的事情扛起来。”陈同斌的表态,获得大家一片掌声。
陈同斌同时是农业部全国化肥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环保部土壤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顾问。
尽管土地利用有巨大的潜力,但陈同斌认为,须规范监管,通过市场手段寻找出路,消除环境风险和顾虑。
陈同斌也承担了国家污泥农用和林地用泥质标准的制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张辰建议科研人员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可以走国标化。
“过程中减量,尽可能减少污泥产生量;应加强部门、学科间的协作联动;应关注污泥处理处置的可持续性;把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开处理,把害群之马赶走,让泥质更有利于回归土地。”江苏省建设厅城建处处长何玲俊呼吁。
“技术和管理,都是影响因素。”杨建劳介绍,广西运行有116个污水处理厂,有三分之一的县不能及时给付运行经费,没有引起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县级政府。下一步广西将以地级市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污泥处理路径:通过市场机制,建立适当补偿办法。今年他们还将加强监管,对污泥最终去向做追踪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