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广州市萝岗福山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开始第二次环评公示。几天前,萝岗区政府邀请专家与持反对意见的市民座谈,但最终未能如期举行。从报道看,有关方面从北京请来一名专家,而市民也请来至少三名同样来自北京的专家一同座谈。在座谈会“不欢而散”具体原因不明之前,不免让人猜疑有关方面缺乏面对质疑的勇气。
与之前反对建垃圾焚烧厂的情况不同,此次反对的市民一部分在地图上距离项目直线距离达8公里,甚至超过10公里。他们反对主要是因为如此远距离还经常闻到在垃圾焚烧厂选址附近的兴丰填埋场的臭味,因而担心垃圾焚烧厂会带来二噁英等污染物。环评报告则称产业园运行可从根源上解决填埋厂带来的恶臭,垃圾焚烧厂“烟气设计排放浓度全面优于国家现行标准,基本与欧盟2000标准接轨”。但这样回避核心问题的回应实在难以说服市民。
从五年前番禺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引发民意反弹等同类事件中,看上去市民都是反对选址在自己住处周边,而根源则是对相关决策及环评的不信任。因而,要建立官民互信就必须容纳彼此的博弈,让各方观点充分碰撞。座谈会作为征询民意的一种方式,哪怕是各方“吵”得脸红耳赤也不是坏事。有关部门说好的座谈会随意取消,即便以“今后会在合适时间另行安排”为台阶,也让人觉得对“反对意见”缺乏应有的尊重。
在面临“垃圾围城”和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屡遭反对受阻的双重困局当中,有关方面认定垃圾焚烧之路非走不可,如何争取公众的支持就是要面对的关卡。在前年规划新建6座垃圾焚烧发电厂之后,市长陈建华专门听取10位专家学者意见,并面对面问计于市民代表,显出尊重科学、敬畏民意的姿态与行动。因此,项目所在地区官员更应敢于并乐意与持反对意见的市民和专家“亲密”接触,切勿给人缺乏诚意的感觉。征询民意,一开始就应该是坦承、对等的,不回避任何东西。
在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引发的纠结与博弈中,环评如何取信于民对项目能否闯过“民众关”具决定性。在此前每个项目的讨论中,“环评决定能否建设”都成为官方呼应民意的表述,但这些呼应仍难打消公众对垃圾焚烧项目会带来二噁英污染等种种疑虑。它提醒决策者须更重视无法躲闪的官民博弈。《环评法》明确项目二次环评公示期间需征求民意,这是法定程序。期待公众信任“环评决定论”的前提是正视公众质疑,让环评经受民意的“审判”。
总的来说,重大公共项目决策中政民互动要对民众权利“看得重”,对民众意见“听得进”,听取意见要“做得实”。若希望请来专家“背书”就能化解公众对垃圾焚烧项目决策与环评的信任危机,那只是一厢情愿。回避观点多元PK,则共识无从谈起。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