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土壤 >>内容详细

土壤污染“家底”揭开 如何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014-04-21 16:11:29  
    近年来,作为百姓“米袋子”“菜篮子”的耕地土壤正在承受越来越多的污染,以致一些地方农产品质量告急,“镉大米”“毒蔬菜”事件屡现报端。
    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土壤污染,是一种“看不见的污染”,具有缓慢性和隐蔽性的特征,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数百年时间才能恢复。土壤污染,对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可以说,土壤总超标率16.1%,不仅是令人震惊的数字,更暴露了各地政府和监管部门长期的失职行为。
    反思土壤污染现状,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地方政府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以GDP论政绩的考评机制下,着眼点过多地盯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上,相比之下,对土壤污染防治缺乏意识自觉,鲜见哪个地方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像上工业项目、招商引资那样下力气,而且在上项目环境评估上,也是有意引导专家向“可行性”上引导,生怕因为环评不过关丢失了上项目机会,造成环境监管乏力,为地壤环境恶化埋下隐患。
    “耕地土壤污染暴露出我国工业污染的严峻形势以及农业生产领域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对耕地质量保护的严峻现实。”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长期以来,人们只向土地索取,而忽视了土壤的保护与修复。
    耕地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要保住“舌尖上的安全”,首先就要保证土壤安全。
    在人的健康上有句话叫“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一旦得上要治疗好很难。土壤污染也是同类情况。土壤最有效最有价值的就是表土,表土营养结构是否充足,决定了土壤是否健康,进而决定了生物圈的生命基础。可以说,土壤表土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源泉,某种程度上讲,保护表土就是保护生物圈的第一生产力。因为表土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几乎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与水体和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
    据悉,我国将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同时,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努力遏制土壤污染的扩大趋势。土壤环境保护法也已经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将为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在坚守好18亿亩耕地数量红线的同时,更要守好质量底线,保护和建设好耕地质量才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骆建华说。
    治理污染重要,防范污染更重要。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与其等到被污染后再花巨大资金治理,不如一开始就编制制度篱笆,严防土壤被污染。有人大代表建议,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确立“预防为主”的立法原则,从源头上预防污染,控制和消除污染源。据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法律草案。作一比照可知,土壤环境保护法比土壤污染防治法,更侧重于保护。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经不起污染,对当代负责,对后代负责,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强化土壤环境监管职能,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一系列严明的制度设计,严厉的防范,才能保持土壤纯净。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