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专家:现有垃圾焚烧厂污染监测有漏洞

2014-05-16 14:26:33  

    距杭州垃圾焚烧厂邻避风波已过去5日。在杭州市召开的专家媒体会上,住建部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主任、上海环境院院长张益分析反对原因时,认为现有部分焚烧厂排污超标,给公众带来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

  尽管环保部门针对排污有一套完整监测流程,但这并不能消除公众的质疑。首先,监测手段是否存在漏洞?北师大环境史博士、知名环保NGO志愿者毛达告诉财新记者,在今年7月即将推行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对二噁英的检测频率为一年一次,很可能给企业“一次造价、全年超标”的空子可钻。

  其次,公众如何获知排污信息?“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NGO)创办人马军告诉财新记者,焚烧炉的排污情况每小时会形成数据,传到环保局,可实现在线监控,有的企业会在厂门口树立电子屏,显示当前排污数据,但传播力有限,最有效的办法是网上实时公开。

  马军介绍,2013年环保组织推动污染源信息实时公开。自2014年起,部分在线监测数据陆续向社会公开,在各省建立的环保信息平台上可以获取。

  “当然这些信息没有汇总,大家用起来不太方便。”为此马军在做一个手机APP,将从各省环保信息平台上获取的污染数据,集中显示在APP上,用户可以实时查询。

  马军认为,现行环境监测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监测频率不够,数据可信度差,另外由于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企业即使被查处问题,往往交一些罚款了事,实际问题并未解决。

  不止垃圾焚烧,一般性环境监管同样如此。“这些问题,公众实际是不了解的,不知情是人们产生恐慌的重要原因。”

  马军举例说,2013年某段时间,他发现杭州滨江垃圾焚烧厂持续烟尘超标,这令他很自然地想质问,到底是什么原因?政府对此是否知情?

  在这一年来的数据收集过程中,马军也看到了一些有趣而奇怪的现象。部分垃圾焚烧企业为自己换上了一层环保外衣,比如改名为“绿色发电企业”,这样在信息平台上就较难识别。

  马军曾经尝试过自测废气,但发现成本和难度很高。“需要多个采样点、受到风向、扩散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比测废水还要麻烦,普通人想做,不是特别容易。”

  由此他认为企业在线监测数据的获取十分重要,“因为这都是耗费了大量公众资源做出来的,这些数据理应为大家便捷获取,满足公众知情权。”

  由于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担忧,第三方监测被寄予希望,但马军认为第三方作为技术单位,由于受企业聘用,独立性值得置疑。

  2014年4月通过的新环保法第65条规定,环评机构、环境监测机构等如有弄虚作假行为,除依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怀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马军称,第三方机构为此找到自己,希望寻求合作,在其平台上运行第三方数据。“因为他们也面临方方面面的压力,希望数据好看一些,现在环保法又要他们承担这么重的责任。他们也觉得只有在相对独立的平台上发布数据,才能摆脱两头被堵的窘境。”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