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新闻 >>内容详细

太湖七年治藻功未成

2014-06-09 11:37:00  
    财新《新世纪》 记者 于达维 实习记者 相惠莲
    6月上旬,一场断断续续下了两天的雨驱除了长三角提前到来的暑意。随着30摄氏度以上高温离开江苏省无锡市境内太湖岸边的,还有持续半月之久、曾布满湖面的绵密蓝藻。
  阴天下的太湖湖面绿意横生。踱步岸边,水鸟时而鸣叫几声。然而,细微的角落仍可察觉到刚刚肆虐太湖的凶猛蓝藻的蛛丝马迹。
  三艘船身标有“储藻”字样的船只停泊在太湖鼋头渚景区附近的梅梁湖岸边,一名工人正在冲洗船身。无锡市水利局聘用的捞藻工人告诉财新记者,由于今年的太湖蓝藻来得比以往要早,使得他们5月上旬就展开了密集式地打捞。
  “每天长出来多少蓝藻,我们就打捞掉多少蓝藻,现在设备好,以前靠人工,现在都不要了。蓝藻最多的时候,三条船最多可以打捞上来100多吨。水利局的船,一船就能打捞上来五六十吨。多的时候所有船都出动,一条船都不留在岸边。”
  这位捞藻工说,无锡市水利部门的捞藻队伍拥有10条大船。据他介绍,太湖周边的蠡园开发区、苏州湖区、宜兴湖区等地,都有自己的捞藻队伍,洋湾、马山那边都有很多船。
  事实上,自从2007年5月太湖暴发严重蓝藻并造成无锡城区停供自来水后的七年间,蓝藻已成太湖常客,每年4至6月间随着气温升高均“如约而至”。蓝藻从未离开,只不过,无锡有了长江水源,蓝藻不再会造成无锡市区停水,媒体也不会像2007年一样报道太湖蓝藻新闻,公众对蓝藻也开始见怪不怪。
  2007年5月的蓝藻事件之后,中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数轮太湖治污行动,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太湖污染还在加重。随后,新一轮太湖治污展开。千亿元经费随后投出,这在中国的治污史上,未有先例。
  公众不禁要问,七年已过,上千亿元投资为何仍然难换太湖水清?如今,引江济太(引长江水置换太湖水)工程已实施,沿湖污水处理厂遍布,数千家环湖污染企业已关停或搬迁,上百只船在随时打捞蓝藻。甚至,2014年4月前,为防蓝藻暴发,水利部门特意让太湖水位比常年高20厘米,相当于增加了15%至20%的太湖水量。
  公众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不实施引江济太和蓝藻打捞,太湖蓝藻是否可能仍像2007年一样严重?
  多位太湖治理专家向财新记者指出,太湖启动新一轮治污七年以来,蓝藻问题虽仍较严重,但不能因此就说治湖失败。七年治湖的最大成绩,是有效遏制了太湖污染恶化。
  专家指出,太湖目前污染状况尚谈不上好转,未来治污稍有松懈,先前成绩就可能毁于一旦。“七年以来,容易做的事都做了,剩下的都是难事了,未来治理难度将会更大。”
蓝藻再发
  无锡市太湖办主任顾岗5月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今年4月3日首次监测到太湖蓝藻水华现象,比去年的4月7日略有提前;今年,蓝藻水华平均面积为17平方公里,同比减小21.7%。
  而让今年蓝藻情况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今年太湖的水位比往年增加了20厘米,太湖的环境容量增加了15%到20%,“所以今年蓝藻出现的数量、发生的频次、覆盖的面积都好于往年。”
  顾岗认为,目前虽然太湖水质呈现向好景象,但适合藻类生长的环境并未改变。“对治太(湖)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宜过分急于求成。”
  “今年情况不比往年厉害,天气要达到30几度蓝藻就多一点,达到35度以上蓝藻就多起来了。”太湖边的一位捞藻工人告诉财新记者,前几个星期气温一下子蹿到30多度,蓝藻就出来了,由于太湖上主要吹东南风,总是聚集到北岸的无锡。“昨天之前蓝藻还挺多的,昨天下了雨、刮了西北风,蓝藻就都到对岸的苏州去了。”
  防不住蓝藻的滋生,及时打捞是最直接的办法。由于蓝藻是在阳光的暴晒下腐烂变质后才会影响水源,只要打捞及时,无锡市民的饮水就不会受到威胁。
  地跨苏、浙、沪、皖三省一市、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的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太湖不仅是3900万人的饮用水源地,也成为工业的牺牲品。
  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4%的太湖流域,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城市化率高达50%以上,流域内有37个大中城市及县级市,大小企业6万家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0.8%。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废水被排入水域面积5551平方公里、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的太湖流域。
  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暴发,导致以太湖为水源的无锡市区停水。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2007年2月发布通报,太湖流域省界河流水质94.4%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太湖只有41.4%的水域达三类(三类以上为清洁水,三类以下为受污染水),其余为四类、五类和劣五类。太湖18.8%的水域为轻度富营养水平,其余81.2%的水域为中度富营养水平。
  当湖水中的氮含量是磷含量的15倍至20倍时,是蓝藻大量繁殖的最佳条件。其生长最适宜的水温,在25度到35度之间,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泛滥的时间也越长。
  蓝藻分泌的藻毒素对人的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与消毒剂漂白粉的反应生成物三卤甲烷(THMs)更是公认的致肝癌物质。而且在应急处理过程中所添加的高锰酸钾也属于强氧化剂,如果不能在后续处理中将其清除,有导致皮肤烧伤、内脏水肿衰竭的危险。
  在此后的几年中,虽然治理力度不小,但是蓝藻在每年入夏的时候,都会如期而至。
千亿治太
  虽然无锡水危机的暴发是2007年,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太湖就开始出现了富营养化的征兆,到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非常明显。原因就是太湖流域有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太湖成了太湖周围人的洗脚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有关部委会同苏浙沪两省一市曾经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水污染治理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1998年12月的“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要求在1999年1月1日零点前太湖地区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必须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当时该行动的目标是,2000年各出入太湖河流的水质都要达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和规划要求,实现太湖水体变清。
  而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 年规划》:2000年太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主要河道水质要达到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实现太湖水体变清。
  而到2000年12月,即达标排放两年后,全太湖总氮、总磷含量与达标排放前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质相比较,只是略微下降。而且,1999年12月与1998年12月相比,主要污染物浓度还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进入新世纪后,太湖水不但没有变清,甚至持续恶化。
  根据国务院2001年8月批复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要求确保2005年底前,太湖水质有所好转,梅梁湖、五里湖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00年现状基础上削减10%-25%。这个目标同样没能达成。
  2007年的无锡水危机发生后,江苏省马上修订了《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将太湖流域划分为一、二、三级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造纸、印染、电镀等企业和项目,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000余家,利用环境标准倒逼经济结构升级。
  在国家层面,2008年6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务院在批复中要求,力争到2020年,使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各项水质指标均有较大改善,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并有所好转,努力恢复太湖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
  在控污减排方面,《总体方案》提出要全面实施工业点源、生活污水、农村面源及内源污染治理。提高企业排放标准,对于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企业,该关闭的关闭,该改造的改造,并实施在线监测。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扩大污水管网城乡覆盖率,提高城乡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推行绿色农业、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严格限制围网养殖。
  《总体方案》要求,以现有治太工程布局为基础,扩大引江济太工程,增加引江入湖水量,完善并扩大太湖湖体循环,恢复太湖与长江、周边河网互动,促进水体有序流动,缩短换水周期。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研究员介绍,从2007年水危机事件以来,主要的治理措施包括主要城镇建设污水管网收集污水,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处理;关停并转一些小污染企业;开展了太湖北部部分污染底泥的清除工作,恢复了一部分湖滨带湿地来拦截陆地污染物,提高了饮用水的处理技术和工艺,改善了供水水源地的原水质量等。
  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进入湖体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太多,这些元素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农业的化肥使用、生活污水、养殖污水排放等。秦伯强说,目前的污水收集只是对于部分集中的工业点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大量的其他分散的企业、城乡居民、养殖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等尚未实现收集处理。蓝藻一时难除,无锡想到的办法除了及时打捞,还有开辟第二水源地。2008年12月,长江引水锡澄供水工程二期通过验收,长江水覆盖到了全市所有地方,标志着全市人民都能喝上长江水。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朱铁军2013年表示,五年来,全省累计关闭化工企业4000余家,取缔、迁移畜禽养殖场所近2000处。省里每年拿出20亿元专项引导资金,地方新增财力10%至20%用于“治太”,全社会共投资700亿元。
  2014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修编)》全文,拟投资1164.13亿元,用于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是太湖治理投资重点,面源污染治理上升为主要矛盾,投资金额较原方案增加67.66%。在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源治理、管网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刘树坤告诉财新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曾经和日本专家共同制订了太湖治理方案,当时的估算,如果要把太湖的水质水平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要花费2500亿元。他们主要是参照日本琵琶湖的治理经验,日本的投入相当于1800亿元人民币,花了30余年,蓝藻才基本消失。
  2500亿元的投资,包括了对湖体本身和整个流域的治理以及污染源的搬迁。刘树坤说,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大概需要5000亿元。“只在湖里做文章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解决太湖的问题要用十八般武艺。现在是水污染的势头基本控制住了,也就是把恶化的势头减慢,还没看到开始好转。”
削污艰难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湖泊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太湖流域专家组副组长,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孔繁翔对太湖这几年的治理感触颇深。他对财新记者说,经过七年治理,入湖的主要污染物指标都有所减少,但是与富营养化相关的总磷、总氮的入湖总量依然远高于水环境容量。
  据中科院测算,太湖水环境的承载力,总氮为0.9万吨/年,总磷为0.06万吨/年,而目前的入湖量分别超标3.3倍、2.5倍。
  孔繁翔说,湖泊水质出现问题,根本原因是周边流域的问题,目前依然是外源污染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入湖污染负荷依然超过湖泊的环境容量。而点源污染仍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上游的乡镇小企业。未来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要将排入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与地方政府的政绩紧密挂钩。“落实责任到领导、到人”。
  不过他也含蓄地指出,光靠地方投资,太湖治理比较困难。“资金投入主要是地方政府。但一味只是让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一级的政府,一直坚持投资,直到太湖治理有显著成效,可能比较困难。”
  孔繁翔对财新记者说,太湖治理是一个逐渐减少营养盐入湖的长期过程,而且在湖泊内部积累的内源污染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清除,因此蓝藻水华的形成将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其强度会逐渐减小。
  最大的困难就是无法完全截断入湖的外源污染,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这是由太湖流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孔繁翔说,“真正治理好太湖的标志,就是不再出现大面积蓝藻水华,如果按照目前的入湖污染负荷削减进度,再过30年蓝藻水华可能依然会发生。”
  在他看来,如果真正把削减入湖污染负荷落实到位,例如,入湖总氮、总磷的总量在目前的基础上削减50%,将氮磷作为有用的资源留在岸上,不进入湖泊水体,而同时使得太湖水质提高为Ⅲ类,太湖在10-20年后就有希望不再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这是国际上很多湖泊治理的基本规律。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资源保护局监管处处长江溢告诉财新记者,在最新修编的治理太湖总体方案中,面源污染的治理已上升到重要位置。但是面源污染的治理难度比较大,主要采取的方式将是引导农业生产生活,开展技术研究,进行生态修复。
  江溢说,投资的来源主要还是地方,国家会有一部分引导性的投入,大部分资金还是要江苏和浙江出。太湖治污的责任明确落在地方政府,谁污染谁治理,地方也有这个义务,太湖治理好了,对于保障流域饮用水安全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江溢透露,目前太湖从长江引水的线路,还是只有望虞河,另外一条新孟河引水线路,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长江水质优良,引水可以增加太湖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提高水环境容量,对改善流域水环境有很大帮助,但是如果入河污染物总量不能降低,太湖与河网水质大幅度改善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必须重视污染物总量削减,重点肯定是治污。“调水、生态修复属于辅助性的措施,但都是需要做的。”
  太湖治理之所以引起国家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且因为太湖的今天或许就是其他湖泊的明天,只不过太湖更早一些碰到了严重污染问题。因此,太湖能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治湖之路备受关注。
  2007年6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座谈会上,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太湖治理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为应急治理阶段,确保城乡人民供水安全,这一目标已基本达到;第二阶段:为全面治理阶段,经过三至五年全面综合治理,使太湖水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第三阶段:为彻底治理阶段,再经过八至十年的深入治理,彻底恢复太湖山青水秀的面貌。
  江苏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则告诉媒体记者,2007年以来,太湖水质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从中度富营养化转化为轻度富营养化;15条主要入湖河道中,当年有9条劣Ⅴ类,如今全部在Ⅳ类以上。已经连续六年实现了安全度夏的目标。
  张利民坦言,太湖湖体富营养化是长期污染积累造成的,不可能短时间内有非常大的改变;而近年来“治太”的边际效应逐步显现,要持续改善水质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太湖流域的产业结构依然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
  “太湖属于大型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仅1米多,水污染防治难度更大。”张利民表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未来更需要在精准治污上持续下功夫。
  秦伯强说,经过2007年水危机事件后,太湖的水质下降及蓝藻水华暴发的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这是在最近几年中仍然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有些水域、有些指标还有改善的迹象,因此,治理仍然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现在的状况是太湖水质维持一种稳定状态。如果稍微有松懈,就有可能反弹。
  “目前的困难是比较容易采取措施(控源截污)的工作都已经做了,而进一步的治理措施难度更大,费用更高,实施更困难。”他说。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