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固废 >>内容详细

垃圾管理“接地气”,何妨试水“大数据”

2014-07-31 15:26:03  

  近年来,垃圾管理是城市政府的头疼问题。但有新政推行,如垃圾分类动员、中转设施建设、焚烧厂项目上马,市民轻则批评,重则抗议,政府不免百般为难,甚至焦头烂额。无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是其他二三线城市,概莫能外。

  试图改善城市环境的垃圾管理之所以不被理解,主要是由于政府决策未能达致市民要求。这并不难理解:一来,政府对垃圾了解甚少、信息不够,回应问询或挂一漏万、或口径不一,宣传解释缺乏说服力。二来,政府与市民互动欠缺、亲和不足,面对质疑或不善聆听、或固守己见,决策拍板缺乏参与性。由此,市民难免产生官员“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想象乃至不满。

  那么,垃圾管理如何走出困境呢?实际上,市民的成见或源于信任缺失、或源于不满累积,但更直接的是源于政府的信息提供不足、备选方案有限、政策决策封闭、答疑解惑不细、危机处置不当。笼统而言,这表明政府还不够“接地气”。

  如此一来,垃圾管理不妨试水“大数据”。具体是建立以信息众筹和决策互动为特征的垃圾管理大数据系统。它既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常态传送的政务信息,譬如垃圾管理的法律规章、标准细则、部门职责、机构编制、财政税收数据以及可能与之具有关联的经济成长、社会发展、人口状况和空间布局等信息,又如全市垃圾收运时点、线路、场所和各类资源回收主体目录、布点和运营状况,以及后端处理设施规模、运营情况、在线监测数据等咨讯。也包括市民和单位按照设定标准提供的垃圾信息,譬如有关垃圾当日产量、组份及比例的动态数据;还包括例行发布的政策咨讯,譬如垃圾议题的网络探讨、垃圾数据的专家在线分析,备选方案的公众电子审议、领导批示、部门意见以及决策情景纪要公开呈现等等。

  一方面,大数据有利于垃圾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推进决策科学化。包括政策方案更能回应城市的垃圾问题,譬如从大数据中可以挖掘经济成长、社会发展、人口变动与垃圾增长的关系,以及垃圾总量、处理设施库存和增设规模的合理设计。也包括政策方案更能挖掘垃圾的资源效益,譬如海量数据间接呈现的家庭规模、成员特征、经济条件、消费选择等信息,蕴含着政府公共管理的精细化契机和生产消费定位的精准化商机。还包括政策方案更能预估决策的得失利弊,譬如各类政策执行支出增减、垃圾分类成效信息直接呈现的市民注意力、支持度、参与率变动以及特定政策的经济社会风险。

  另一方面,大数据有利于垃圾管理更加贴近民意,推进决策民主化。包括破除政务信息的“孤岛效应”,促进部门间竞争与合作,使决策更具协同性。也包括促进政府与市民之间更多倾听、沟通、辩论和妥协,使决策更具商议性。还包括促成专家学者意见、媒体建言献策更多被纳入方案设计,使决策更具参与性。

  当然,推行大数据垃圾管理面对不少难题。一是如何设计用户友好型信息系统以及引导推进垃圾数据众筹,这涉及标准设定和宣传动员,为技术难题;二是如何处理垃圾数据开放与应用的公众隐私保护,这涉及个体自由和公权边界,为伦理难题;三是如何破除政府部门信息的选择性公开、滞后性公开和应付式公开,这涉及行政观念和部门利益,为政治难题。

  尽管如此,困难并非止步的借口,方向就是行动的理由。大数据汇集了垃圾管理的“云信息”、“云智慧”,更加接近民情,更能通达民心,

  政府何妨借之“转作风”、“接地气”——这既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探索,也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切题之举。

会员验证

提交关闭